上连原料,下连餐企,中央厨房撬动预制菜市场 | 预制菜看原阳⑤
大河财立方
2022-06-15 12:15:00
如果说,料理与烹饪背后是食品加工厂,那么预制菜背后一定是中央厨房

编者按

从基础款的鱼香肉丝、小炒肉,到进阶版的冬阴功烤鱼、焗澳龙,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跨界进击预制菜,不仅让“万物皆可预制菜”成为现实,也助推预制菜成为有万亿规模潜力的新赛道。

对民以食为天的国人来说,预制菜让下厨做饭变得不那么繁琐和困难,速冻、冻干、充氮等保鲜还原技术的成熟,也解决了渴望美味健康的家庭料理手艺限制的问题。

在预制菜带来的这场厨房革命中,新乡市原阳县早已布局其中。坐拥“国内最大中央厨房产业园”的原阳县,整合原料端、冷链物流、区位交通、科研创新等优势,打造“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和“中国(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

2022年6月24日至25日,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将在黄河之畔的原阳举行。

6月10日起,大河财立方特别推出“预制菜看原阳”系列报道,探寻原阳县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当地预制菜产业。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兵 文 朱哲 摄像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时下,悄然兴起的预制菜,让这碗人间烟火不再是一件麻烦事,更多年轻人从零碎的手工劳动中摆脱出来。食材经过简单料理,抑或烹饪,即可食用。

如果说,料理与烹饪背后是食品加工厂,那么预制菜背后一定是中央厨房。就整个预制菜产业链来说,中央厨房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上面是原材料,菜、肉、水产海鲜等,下面则是消费端,餐饮企业和个人。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原阳县产业集聚区,这里坐落着国内最大的中央厨房产业园。该园区董事长、莲菜网CEO胡建强接受记者采访,就中央厨房产业园以及原阳预制菜的发展谈了几点看法。

静音
当前时间 0:00
/
æ—¶é•¿ 0:00
åŠ è½½å®Œæ¯•: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剩余时间 -0:00
 

图片

连锁餐饮企业崛起背后的现实需求

采访胡建强时,已是晚上8时许。刚开完会的胡建强聊起预制菜时,脸上的疲惫逐渐散去。他认为,中央厨房的出现恰逢其时,顺应餐饮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河南涌现出一批知名连锁餐饮企业,比如姐弟俩土豆粉、阿利茄汁面、福状元粥等。不过,这些餐饮企业在扩大连锁店数量过程中面临普遍诉求:如何减轻对后厨依赖和非标准管理的压力?如何使菜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胡建强说。这也是他与餐饮企业共同研究中央厨房产业园模型的初衷。

图片

所谓中央厨房,是将菜品用冷藏车配送,实行统一采购和配送。简单来说,中央厨房相当于食材仓储库。“以前餐厅使用的食材,新鲜蔬菜等都是自行采购。采用中央厨房之后,所有食材都是统一配送。”胡建强说,也不光是食材的采购,其巨大的操作间包揽了采购、选菜、切菜、调料等各个环节,半成品和调好的调料一起,用统一的运输方式,赶在指定时间内运到分店。统一采购,可以选择特定的食材供应商,保证食材的质量,而且比传统的配送要节约30%的成本。

2014年12月10日,这一设想得以落地,国内最大的中央厨房产业园在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开工,总投资22亿元。“最终决定落到原阳的原因有三:交通区位优势、农业产业基础好、深厚的文化底蕴。”胡建强说。

在当时的开工现场,城市街头经常见到的餐饮品牌:姐弟俩、土大力、邓记餐饮、阿利茄汁面、禾胜合(0371澳门豆捞)、柔时小板凳巴式火锅、福状元、76人烩面等均作为第一批企业入驻。

作为重要见证者,胡建强用一串数字展示了入驻企业禾胜合的“成长”:入驻第一年:1个多亿元;入驻第二年:3个多亿元;入驻第三年:5个多亿元......

“去年,禾胜合经营规模接近7亿元,这些年一路攀升,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胡建强称赞道。

入园企业发展的同时,中央厨房产业园也不断“长大”。

“从最初的500亩,一路拓展至846亩、1130亩,2019年我们又与原阳合作打造了二期项目,也就是中部牛羊肉产业园项目。”胡建强说。这些年,禾胜合和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成为原阳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

图片

预制菜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赛道

谈起预制菜,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半成品”。其实,半成品菜只是预制菜的一种类型。通常,业内把预制菜分为四类: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以及生鲜净菜。

如果按这样划分,不难看出,无论是线下餐厅、商超,还是线上电商平台,预制菜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然而,胡建强认为,预制菜则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赛道。

他说,预制菜第一代是方便食品,比如方便面、火腿肠、饼干。它们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至于口感营养排在次位。

第二代是冷冻食品。食品企业通过速冻手段一定程度上解决各种原材料或调味品口感和营养问题,但未完全解决。

图片

而如今提到的预制菜是在方便食品和冷冻食品两大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细分的赛道,也可以说,它是全新的赛道。胡建强认为,一大部分预制菜仍将以速冻食品的形态呈现,但又不同于传统认知里的速冻食品。因为,它对口感、便捷度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满足当下时代需求。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催生了“懒人经济”“宅经济”“一人食经济”。再叠加近两年疫情影响,预制菜在更为丰富的消费场景出现。比如,就地过年的春节,预制菜成为餐桌救星。

有数据显示,虎年春节,叮咚买菜年夜饭预制菜销量增长超400%;盒马预制年菜销售同比2021年春节增长345%。安信证券研报也有预测,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2100亿元,到2025年有望增长至6000亿元。

图片

口味是关键,要先抓住1亿河南人的“胃”

在这个赛道中,谁能先一步占领阵地,谁就掌握市场优先权。

胡建强认为,当下,原阳县只要抓住这一风口,踏准节奏,依靠现有的地理位置、产业配套等,在河南预制菜发展过程中就有望起到统领作用。在原阳预制菜的带领和推动下,整个河南食品行业将会迎来新一轮升级和转型。

有道是,味蕾深处是家乡。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唤起故乡的记忆。

胡建强认为,做好预制菜的关键是口味,人的味蕾是很难被调教的,尤其是儿时对美食的记忆,比如,河南人对胡辣汤、油馍头的记忆。在他看来,能把1亿河南人的“胃”抓住,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河南北部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南北饮食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口味喜好基础上,河南各地形成了多种特色美食。因此,发展预制菜,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打造有自己风格,适合当地人口味的预制菜。”他继续说道。

胡建强亦表示,原阳在围绕传统特色美食发力的同时,也可以适时开发没有明显地区标志的预制菜,只要没有较强地域依赖性,未来都有可能形成它的产业优势。这样一来,原阳县未来将有更大可能打造食品工业制造高地。

图片

原阳是个“优等生”:底子厚、集聚效果显著

近年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市均喊出“大力发展预制菜”的口号。那么,原阳或者说河南,在发展预制菜时,又该如何脱颖而出呢?原阳提出打造“更大”的口号是否符合实际?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定新的发展定位,原阳形成了一份《关于建设“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和“中国(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的调研报告》。

对此,胡建强认为,原阳提出打造“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和“中国(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的新定位,并不是“自嗨”。

他形象地举例说:“就像一个成绩非常不错的初中生,喊出来要考清华北大一样,这是合理的、应予鼓励的。”胡建强认为,原阳此次提出的新定位,有其产业成长的底层逻辑。

从发展趋势看,原阳的食品工业用短短几年时间,从产值数亿元做到几十亿元,并且还是在疫情影响下做到的。“事实证明,原阳确实是‘优等生’,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当前的趋势发展,不走弯路,它大概率能考上清华北大。”他说。

事实上,翻看调研报告,能够清晰看到原阳预制菜发展路径。

调研报告写道:接下来将按“紧盯前沿、延链谋划,龙头带动、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思路,坚持以品牌高端、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整合中央厨房产业园和凡品速食产业园区食品产业资源,集中力量支持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发展预制菜产品,扶持一批预制菜先行先试企业,奖励预制菜发展先锋企业,加快培育预制菜优势产区、优秀供应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预制菜加工产业带”,形成引进储备一批、落地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具体目标则为,原阳预制菜产业力争2022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本地一产10亿元,拓展本地三产30亿元;力争2025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50%上游产品来自本地、90%下游市场留在本地。

另外,胡建强认为,目前预制菜企业已经在原阳形成集聚,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它既是供给方,也是消费者。

截至目前,原阳县有食品行业预制菜企业40余家,菜类品种达300余个,2021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35亿元,同比增长16%。而以预制菜为代表的主要产业——绿色食品产业,2021年,39家规上食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95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县食品产业年营收突破100亿元。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