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兵
近日来,牛肉价格持续下跌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不少消费者欣喜地发现,曾经的“奢侈”肉类如今变得亲民起来。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到6月2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牛肉的平均售价为60.91元/公斤,与今年1月的80.17元/公斤相比,降幅大约是24%。行业人士指出,从去年开始,牛肉价格就持续走低,目前已经探至近5年的最低水平。
然而,在消费者享受“牛肉自由”的背后,却是广大养牛户的苦涩现实——养殖成本高昂与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夹击,让许多农户陷入了亏损的泥潭。这一现象不仅暴露出我国肉牛产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警示我们必须重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目前市场价格出售育肥牛,每头的损失范围在5000至6000元之间。不仅如此,繁育环节也面临着显著的亏损。若不计入母牛价值减少的因素,当前每头母牛繁育架子牛的亏损大约在500至1000元。然而,如果将母牛的价值考虑在内,每头亏损可能高达3000至8000元。
“牛肉自由”看似是消费者与市场的双赢,实则隐藏着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危机。当牛肉价格跌破盈亏平衡点,养牛户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对未来产业信心的动摇。据统计,目前有大约70%养殖中低端肉牛的场户已经陷入亏损,这意味着整个产业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牛肉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是供过于求。一方面,国内牛肉产量快速增长,2023年全国牛肉产量753万吨,超出规划目标73万吨;另一方面,进口牛肉数量激增,2023年进口牛肉274万吨,同比增长1.8%,而2024年一季度进口量更是同比增长22%。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导致牛肉价格一路下滑,甚至低于成本线。
国产牛肉供应增加,部分来源于加速淘汰的奶牛。在全球范围内,将不再产奶的奶牛转为肉牛是普遍做法。自去年起,乳制品市场复苏缓慢,原奶价格持续下滑,这导致奶牛养殖业普遍亏损,许多养殖户选择退出,进而加速了奶牛的淘汰。
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生鲜乳收购站的监测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与生鲜乳收购站合作的养殖场数量同比锐减了24.2%。据业内人士测算,奶牛淘汰速度的增快直接影响了肉牛市场的供需平衡。去年有高达100万头奶牛被宰杀,预计今年还将有30万头面临同样命运。
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肉牛市场的供应量急剧上升,市场供大于求,从而引发价格持续下降。
实际情况可能比业内预测更为严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去年7月的报告指出,由于2023年生鲜乳价格跌破盈亏平衡点,奶牛养殖者不得不加速淘汰奶牛。报告估计,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约90万头淘汰的母牛进入市场。
但问题的根源远不止于此。
养殖成本高企,尤其是育肥牛成本和草料及饲料成本占据总成本的91%,加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使得规模化养牛难以实现。我国肉牛养殖行业分散,前15名参与者仅占0.6%的市场份额,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牧场模式相比,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亏损可能导致养殖规模的缩减,影响未来牛肉产量的稳定。
农业农村部的五年行动方案设定了牛肉自给率目标,以保障市场供应和产品质量。进口牛肉虽可补充国内需求,但在食品安全、饮食习惯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国产牛肉仍具优势。例如,我国至今未发现疯牛病疫情,且严格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药品,保证了牛肉的安全性。
面对当前的困境,政府和行业必须携手应对。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提出落实支持政策、保障饲草料供给和加大疫病防控力度等措施,旨在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然而,要实现肉牛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还需从优化养殖结构、提升规模化水平和增强产业链韧性等方面入手。
此外,养牛业者也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调整养殖结构,提高供需适配度。例如,可以转向养殖中高端肉牛品种,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行业协作和信息共享也是关键所在,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从长远来看,推动养牛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来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等举措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因此,牛肉价格跳水并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我国肉牛产业深层次矛盾的体现。在追求“牛肉自由”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养殖者的艰难处境。唯有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调节,推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消费者的餐桌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稳定、高效的肉类供应链,让“牛肉自由”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