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在光鲜亮丽的金融市场背后,有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这一行为,犹如股市中的隐秘角落,虽屡遭严打,却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3年间,监管机构记录在案的证券从业人员违法参与股市交易的案例总计达到了67例,波及139名相关从业人员。这一态势在近期再次引起公众瞩目,特别是在今年2月发生的一系列处罚之后,新近曝光的违规炒股事件再次将这一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为何监管高压之下,仍有从业者以身试法?记者从利益诱惑、心理侥幸、监管盲区及内控缺失等多个维度,剖析这一现象的根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之道。
利益诱惑是难以抗拒的“金苹果”。证券行业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地带,其从业人员往往比普通投资者拥有更多接触敏感信息的机会。这些信息,如同未被开采的金矿,对于追求超额收益的人来说,诱惑力难以抵挡。实际上,上述记录在案违规案例,仅仅是冰山一角,它揭示出在巨大利益面前,总有人试图跨越法律的雷池。
心理侥幸是规则边缘游走的“舞者”。违规炒股之所以频繁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者对法律边界的模糊认知和侥幸心理。有些从业者或许认为,通过亲属账户、客户账户等隐秘手段操作,可以避开监管的雷达。然而,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实则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也是对自我职业生涯的不负责任。每一次成功的规避,都可能进一步滋生其违法的胆量,直至最终落入法网。
监管盲区是技术与策略的双重挑战。尽管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但违规炒股行为依然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交易,或通过复杂的人际网络掩盖行踪,使得违规行为检测难度增大。这不仅考验着监管的技术实力,也是对监管智慧的一次次挑战。因此,如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精准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控缺失是券商治理的短板。员工频繁违规,也映射出券商内部管理的漏洞。一些券商在合规文化建设、员工教育与监督机制上存在明显不足。缺乏有效的合规培训,使得部分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浅薄;内部监控机制的松懈,则为违规行为提供了温床。券商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内控不仅是外部监管的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如何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找到有效的治理之策?面对违规炒股这一顽疾,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一个包括法律震慑、技术防控、文化引导和内控制度建设在内的立体防护网。
首先,法律层面,继续坚持“零容忍”政策,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其次,技术升级,利用大数据分析、AI算法等工具,提升异常交易行为的识别能力,实现对违规炒股的精准打击。再者,加强行业自律与合规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最后,券商内部治理需动真格,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实施严格的自查自纠及问责机制,及时清理门户,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所以,要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既需要法律之剑的锋利,斩断利益输送的黑手,也需要行业内部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从业者都能成为市场公正的守护者,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金融环境。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