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毅
立夏已过,天气慢慢转热,撸串的行情看涨了。今天,聊聊烧烤。
第一次去方勇烧烤,是李少楠带我去的。去之前,铺垫了好久,说味道如何好,朋友带他去过之类的,时间一直没有对上,真正去天气已是深秋初冬。
他居然不记得路,也没有导航,完全凭印象,七拐八拐的,走的都是小路,最后发现从人民路、紫荆山路或者顺河路都可以过去。我一度怀疑他朋友是怎么带他过去的。
门口一堆人在挤着,原以为是等位置,倒也不是的。有的是在点菜。门口的两口大锅里正炖着牛肚和什么(我忘了)。
穿过大厅,一个细长的过道,一半挨着墙都是小桌子,坐满了。再往里,居然有几个包间。过道尽头,阔然开朗,又是一个更大的厅,散落着十几张桌子,我们找了一个靠墙的位置。
羊肉烧卖和素蟒是必点的,几乎每桌都有。砂锅也还可以。环境太吵了,说话不费劲,听着费劲。离我们很远的一桌,估计是朋友聚餐,一大桌子,将近十个人,彼此爽朗地笑声响彻整个大厅,我们都很纳闷这么吵杂的环境是如何做到让声波穿透的。
第二次去,临近过年,没有开门。找到旁边的方建营烧烤,将近10点,还需要等位,味道也可以的。
最近,有朋友批评我,写的越来越像硬广。其实,就是一种分享。味道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有朋友在其中,有了记忆。就像少楠带我去,路都记不得,最后也能到。
【编者后记】
吃的什么,喝的什么,甚至路怎么走,都忘了,却还是能不由自主地记住一家美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那些关于吃货同伴的记忆,已经深深刻入了人生吧。
实习编辑:郎润乾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