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极刻》第783期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梦想和希冀。8月10日,首颗以“河南”命名的卫星“河南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河南掀起一股“卫星热”。这背后,是卫星产业不知不觉间已在河南大地上形成百亿级规模。
9月20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提出到2025年,河南将加快推进卫星产业发展,要在特色星座设计、卫星有效载荷、卫星测运控、空间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卫星行业应用服务等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探秘
卫星距离我们有多远?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进入轨道,拉开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展的序章。
今年8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包括“河南一号”在内的16颗卫星送上太空,与在轨的54颗卫星组网,组建了70颗卫星在轨的全国最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商业卫星发射和应用需求持续上升,卫星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中部和沿海卫星产业带协同发展,其他省份加速应用的格局,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依托国家航天体系布局,集聚了一批卫星产业龙头企业。
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突破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互联网、遥感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技术;201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了《卫星测绘“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商业遥感卫星测绘能力建设。
那么,卫星主要能用来干什么?
记者了解到,按所服务的对象分,卫星应用可分为军用、民用两大类;按技术领域和服务方式分,卫星应用目前主要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等。据统计,我国在轨卫星中,遥感卫星占比53%,通信和导航卫星占比分别为13%和10%,技术试验等其它卫星占比24%。
通信卫星是以卫星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使覆盖区内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够同时相互通信,可以传输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和电视等信息,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随着科技发展,通信卫星逐步揭开“神秘”面纱,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9月6日,华为通过线上发布会形式推出华为Mate50系列手机,该系列手机支持通过北斗卫星发送消息的硬件能力,是业界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9月8日,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14系列手机,该系列手机支持卫星通信紧急求助功能,可以连接特定的卫星频率,发送消息传达给急救机构。
导航卫星方面,我国自主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就卫星遥感来说,以人造地球卫星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光学成像、雷达等技术手段,从太空直接对地表目标实施观测、感知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军事、环保等各个领域。
其中,“河南一号”卫星就是由我省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合作模式建设的遥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河南省全域亚米级高分辨率影像高频次覆盖。据此前报道,“河南一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不到14小时后就传回首图。
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河南一号”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高分辨率相机对地“拍照”,可获取0.75米分辨率的影像,路上的车辆都能在拍摄的照片中看清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后,可以获取影像上每个像素的准确坐标,这样就可以和各行各业的专题数据按照空间坐标精准“叠加”,支撑各行各业开展数据应用。
现状
截至2021年底河南卫星产业规模100亿元
拥有卫星重点企业40余家
目前,河南卫星产业整体基础情况如何?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以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为突破,协同推进卫星设备部件及终端制造、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卫星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从产业规模上看,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拥有卫星重点企业40余家,规划建设了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北斗云谷、郑州北斗产业园、人民星云5G空天地创新应用中心、鹤壁地理信息产业园、焦作地理信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培育了河南北斗、威科姆、天迈科技等拥有卫星产业核心专利技术的骨干企业,引进了合众思壮、航天宏图、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等行业龙头企业,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卫星测运控系统、卫星安全防护、航天员面罩等产品在航天工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从基础设施上看,我省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省空间信息数据与应用中心)、省应急卫星通信网、省北斗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国家北斗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了10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区域和行业应用分中心,形成了新一代卫星通信、遥感、时空基准服务体系。
就发展环境看,鹤壁市联合中国测绘学会共同建设全国首个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省自然资源厅与中国移动集团开展“北斗+5G”技术应用合作,北斗技术在我省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森林防火、工程施工、市政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我省还先后举办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北斗峰会,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下,时空数据的应用需求日益旺盛。加快发展卫星产业,综合应用通信、导航、遥感技术,能够充分带动我省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有效赋能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对我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介绍。
布局
推动郑州、鹤壁建设全链条卫星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了我省卫星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特色星座设计、卫星有效载荷、卫星测运控、空间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卫星行业应用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政务服务领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统筹实现新进展,在数字化治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信息消费领域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涵盖卫星生产制造、应用服务、研发创新的产业体系。到2035年,建成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卫星星座和卫星测运控与运营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卫星及应用产业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就总体布局来说,《规划》明确,要推动郑州和鹤壁市建设全链条卫星产业集群,支持洛阳、新乡、信阳等市做强卫星制造配套产业,鼓励各地差异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形成“2+N”卫星产业发展格局。
郑州卫星产业集群发展,将重点依托航空港区建设航天枢纽港,打造航天测运控中心、航天数据交易中心、空天数据应用中心,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卫星产业基地;依托高新区北斗产业园、金水区地理信息产业园等,推进“北斗+”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北斗芯片、卫星终端模组、智能终端产品研制;依托经开区建设河南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承接卫星制造及配套产业转移;发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作用,发展面向农业、气象、交通、物流、能源等行业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融合软件与应用服务,构建“一港三园”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鹤壁卫星产业集群发展,将重点建设中低轨混合星座、全国商用卫星运营中心、服务与推广中心,提升龙头企业大型混合星座天基实时自主测控和高通量数据接收处理能力,面向全国提供卫星运营和应用服务;建设卫星研发制造基地、航天科创基地,引进商业卫星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等卫星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航天特种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形成卫星总装测试能力,构建“一星座两中心两基地”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发展
构建“河南系”高中低轨卫星融合星座
就完善卫星基础设施方面,《规划》明确,要构建“河南系”高中低轨卫星融合星座,形成全球遥感快速重访、敏捷覆盖、宽幅成像、精准测量、定位增强及遥感数据高速宽带、低时延即时中继传输服务能力。加快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信关站、微型地球站(VSAT)等卫星地面基础设施。整合提升全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优化基准站网布局与功能,推动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技术升级,实现多站协同运行。推进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推动现有遥感卫星数据直接落地河南,为卫星产业发展提供数据资源保障。优化整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大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和算力资源,建设服务全国的卫星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依托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市场主体,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河南分中心。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规划》提出,要依托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建设卫星技术产业研究院(实验室),开展卫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依托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卫星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构建全链条技术研发和转化体系。
推广卫星服务应用方面,《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卫星运营服务。推动省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卫星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和数据处理平台。加强与航天科工、中国星网、中国卫通等央企合作,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系统运营服务。
应用
推动卫星在气象预报、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积极拓展卫星应用领域方面,《规划》给出了新未来——
生态环保应用: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加强多光谱、高光谱、碳监测卫星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无人机、巡护监测车、地面监测设备,提升星地协同立体监测评估预警能力,为大气污染监督、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界限核准及排污口定位提供支撑。
气象预报应用:完善全省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建设河南省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一体化平台,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河南数据与应用中心气象分中心,开展全省重点城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河大山等区域气象研究,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城市管理应用:支持各地建立城市实景三维数字底座,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开展城市重点区域地上地下时空数据一体化测绘,建设实景三维河南。鼓励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平台,整合汇聚城市市政管网(水、电、气、热等)基础数据,推动城市安全运行监测值守、风险监测、预警研判、联动处置全面应用。
应急管理应用:加快建设卫星应急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卫星技术与5G等地面通信系统深度融合,提高对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综合运用卫星技术精准定位、导航和无人机等技术,为各类重大疫情、安全事故、电力应急抢修等紧急状况处置提供监测、预警和救援服务。
智能交通应用:推进卫星遥感在公路勘测设计、路网及车辆提取、道路健康状况识别、交通设施形变监测和公路灾害损毁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卫星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自动驾驶、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实现“两客一危”、网约车、工程机械、物流运输等车辆全面部署北斗卫星定位导航装置。
农业农村领域应用:推进卫星定位与农机、无人机等融合应用,支持中国一拖等企业生产基于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农机。
社会服务应用:建设完善北斗高精度定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北斗定位导航技术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共享单车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北斗技术的可穿戴设备,提供面向老年人和儿童的实时位置查询、意外危险救助等服务。建设北斗可穿戴产品展示中心,开展医院、学校、商场等公众场所应用体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同步卫星直播课堂,打造互动型、现场级的跨区域多点远程教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此外,还将拓展卫星在资源监测、水利防汛、文旅等领域的应用。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