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金融印记 汲取砥砺前行力量
青岛日报
2022-06-29 16:32:37
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青岛篇

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金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红色金融在战火硝烟里诞生,在艰难起步中奠定基石,一步步走向辉煌繁荣,在革命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发挥了支持革命战争、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国民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红色金融史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色金融历史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才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才能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才能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作为北海银行的诞生地,胶东经济圈五座城市一直以来都具有深厚的红色金融基因,红色金融史厚重而深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为展现胶东五市波澜壮阔的金融历史,引导广大市民了解胶东五市红色金融故事,同时为激励胶东五市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胶东经济圈金融合作专班特推出“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展览活动,打开时间的“闸门”,让更多的人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金融篇章。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读懂百年党史的精神内涵,回首红色金融的精彩历史,我们要做到既斗志昂扬又保持定力,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勇担国之重任,鼓荡开放风帆,保持奋进姿态,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不断开创青岛开放创新改革的新局面贡献金融力量!

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青岛篇

没有硝烟的金融战斗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忆中国革命历史,多数人的关注度都集中在枪林弹雨、战火纷飞。可是,除了战场上的拼杀,金融战场的战斗同样激烈。

因为靠近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商业中心中山路,天津路上的银行业颇为发达。这里曾有过东莱银行、山东省银行、福顺德银行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战争年代,这里曾发生过一些艰苦卓绝的金融战斗,虽无硝烟,亦是激战。

随着1922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主权,国内很多银行陆续来青岛设立分支机构。福顺德银号(1943年改组为福顺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这一时期来到青岛,其青岛分号于1925年开业,地址选在天津路10号。该号经营存、放、汇等银行业务,在青岛市各银号中首屈一指。

时间来到1945年5月,日本侵略军已日薄西山,投降在即。当时的青岛,正处于日军投降的前夜,社会秩序混乱,伪钞贬值,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为了里应外合解放青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派王一民以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青岛,领导青岛的地下工作,为日军投降后我军接收青岛提供军事情报和培养内应力量。

王一民到青岛后,首先强化组织建设,先后发展了杨学陶、刘万坤、孙学纬等一批骨干力量。在斗争方法上,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将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工作的进展。恰在此时,福顺德银行的资本家无故扣发职工工资,引起了全行职工的强烈不满,职工同资本家的矛盾一触即发。

王一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示当时在福顺德银行任职的杨学陶秘密组织职工罢工,由孙学纬公开领导部分职工同资本家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刘万坤则以襄理身份暗中给予支持。这场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终于迫使资本家全部归还了扣发的工资,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烟台篇

13万两黄金从胶东秘密运送至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经费极端匮乏,尤其对黄金的需求特别迫切。招远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地下党组织领导,秘密筹集黄金,从日寇手中勇夺黄金,与胶东军区党组织配合开辟秘密黄金通道,先后向延安运送黄金13万两,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红色金融壮丽诗篇。

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了我党历史上一个独特的金融机构——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1940年8月撤改成立玲珑采金局,一方面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大力发展黄金生产,一方面带领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多形式的反掠夺斗争,从敌人手中“虎口夺金”。

1939年冬,胶东区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苏继光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到招远筹集黄金。苏继光率领革命同志潜入金矿组建地下党组织,成立金矿工会,领导矿工们与日伪军斗智斗勇,用石头换下高品质金矿石,把金矿粉揉进头发,藏到棉袄、鞋底的夹层里,甚至把汞膏(内含品位很高的金子)塞到菜饼子里带出来。同时,在黄(县)招(远)公路组织武装力量伏击日军运金车队,直接从日寇手里抢夺黄金和金砂。

筹金不易,运金更难。从胶东把黄金安全运到延安,一路充满艰难险阻,沿途封锁线、日伪据点无数。受战争环境制约,送金路线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1939年至1943年间,主要是经“渤海走廊”,即从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根据地出发,经胶莱河、昌邑、潍县北部沿海地区、清河区、寿光等县,南穿胶济铁路进入鲁中区、沂蒙山区、山东分局驻地。1944年秋后,送金路线由“渤海走廊”改为“滨海通道”,即从胶县、高密穿过铁路,经滨海区诸城等县直达山东分局所在地。

《烟台文史资料》第五辑记载:“据当年从事收购黄金的几个老干部估算,从1938年至1944年,招远共筹集上交黄金13万多两,为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威海篇

北海银行制版厂在乳山的岁月

1938年,中共胶东区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及当时胶东货币极端混乱的状况,为了稳定市场秩序、扭转金融混乱局面、抵制日伪货币、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筹集抗战资金,于当年成立胶东北海银行,开始发行“北海币”,投放胶东各抗日根据地。北海币的发行,设在日照境内的北海银行印钞厂、制版厂功不可没。

随着北海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信誉不断提高,制版、印钞和发行北海币的任务越来越重。当时北海银行只有印制的设备,没有制版的条件,小面额的票版也是从大城市伪装带出来的。例如,先由青岛一家制版厂制成“冥府银行”的版,带回来后,印钞厂再把这四个字抠出去,换上“北海银行”字样印刷。

必须要有自己的制版厂才行。行长陈文其发动大家,通过各种关系寻找绘图、照相、影印、修版等方面的人才。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上海陆续物色到七位专业人才。1944年春节后,包括厂长、炊事员等在内共11人的胶东北海银行制版厂在乳山宣告成立。这在当时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中,是唯一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制版厂。

全体同志精神振奋,废寝忘食,紧张地安装调试设备,绘图制版,上海人臧文卿为绘图经常加夜班,“北海银行”四个字便是他写的。当年五一前,第一批合格的“伍元”“拾元”票版正式制出,为解放区北海币的发行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建于抗战初期的北海银行,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其全部活动具有“战时金融”和“地方金融”的特点。北海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币,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山东解放区乃至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本位币。北海银行为山东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潍坊篇

渤海走廊:红色金融大通道

渤海走廊特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在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沿海地区(简称“三北”地区)创建的狭长根据地。渤海走廊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北部的榆树园子村,东西长大约120里,南北长不过10余里,成为胶东军区与其他战略区的重要联系通道。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领导抗日武装浴血奋战,成为保卫渤海走廊的中流砥柱。从1940年底开始,日伪顽通过扩充兵力、增设据点等形式,对“三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和“蚕食”,妄图切断渤海走廊。为保卫渤海走廊,“三北”地区各抗日武装队伍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针锋相对,开展了以改造地形、伏击歼敌、拔除据点、健全情报网络、反挖壕、反挖河、反伪化、反奸特、瓦解日伪和破坏敌人设施等形式为主的对敌斗争。

1941年冬,日伪军决定在昌邑北部开挖一条宽10米、深5米的大壕,以达到切断渤海走廊交通线的图谋。为了粉碎敌人的这一阴谋,中共昌邑县委领导抗日军民采取少出人、磨洋工、白天挖晚上填、派小分队暗中袭击监工等方式,给敌人的挖壕行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日伪军无可奈何,只好放弃挖壕计划。

抗战时期,我党政军经费困难。在弹药、医药购置和外事处理等问题上,需要用大量黄金或外汇来办理。招远成为黄金供应地。而渤海走廊这条由无数共产党人信念铸就的战略通道,架起了连接延安的红色金融生命线,大量黄金通过渤海走廊从胶东转送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乃至延安。在14年抗战中,山东军区向延安运送了至少13万两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黄金是从渤海走廊输送到山东军区的。1940年冬季,胶东抗大支校校长贾若瑜,率领两个营的部队,护送3万多两黄金前往山东分局,走得便是渤海走廊。

胶东五市红色金融记忆·日照篇

岁月深处的北海银行

战争必然引发金融混乱,不光在中国的战场如此,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全世界的战场都出现过恶性通胀的现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力量参与抗战,开辟了一个与地面战斗同样激烈的货币战场。

1938年12月1日,北海银行在山东掖县成立。其发行的北海币是各根据地中流通时间最长、版别种类最多的货币,有力支援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进驻日照,北海币也随着流入日照,面额有一角、五角、一元、五元不等,后来还有百元和千元面额。1948年初,山东局势大为好转,北海银行及印钞厂移至五莲县,驻现在的洪凝街道中疃村。

当时,北海银行健全了发行局及会计、营业、人事、出纳、秘书、调研等科室,充实了机构,普设县办事处。印钞厂租住村里民房40多间,大致分为裁纸、印刷、包装等几个车间。工作人员都是外地人,生活自给自足,不与村里打交道,厂外有部队驻守。

中疃村是第一套人民币十元币的孕育之地。1948年初春,央行行长南汉宸和印钞局长杨秉超把杨琦和同事翟英找来,向他们秘密下达了重新设计、创作、雕刻人民币铜版的任务。4月初,北海印钞厂在中疃村租借了两间放农具的房屋,开始了人民币的美术设计。经过一个多月,完成了第一款十元人民币的设计、刻制工作,包括票面的图形、主景图案、花边装饰、中心图案等,其中10元、50元券图案中的工人原型,就是杨琦本人。北海印钞厂印制的第一套人民币终于在1948年秋完成,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