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贾永标)2022年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召开在即,大河财立方开启“云采访”模式,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及行业上下游代表型企业,对预制菜行业赛道上的竞争和发展状态给出判断,倾听他们对产业新方向、新趋势的见解。
“2020年我们刚开始试水时,大众消费者对‘预制菜’这个名词还感到比较陌生,我们常常需要向顾客解释。现在看到预制菜赛道火热,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新蓝海既视感。”2022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开幕之际,三餐有料联合创始人王梦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眼下国内预制菜企业都在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依托流量平台、有的发挥供应链优势,只要能找到与企业自身基因相匹配的路径都是值得提倡的。
据了解,三餐有料母公司为厦门禾苗优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打造以数据驱动的“三餐有料”预制菜连锁终端门店,以及“三餐有料、澳野禾牛、原气深海”等更适合本地家庭的自主品牌预制菜系列产品,搭建C端预制菜食材的新零售平台,成为中国亿万家庭厨房的入口,致力于推进家庭预制菜的品牌化。
记者注意到,三餐有料成立后从线下社区门店切入,做深做透一日三餐预制菜的消费场景,包括方便主食、八大菜系、便利西餐、宝贝超有料、大师秘籍、健康舒食等6大消费场景,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消费频次。
在王梦菲看来,一家预制菜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有两个关键因素,即“供应链+本地化口味”。
“想要保证风味口感、保障食品安全,预制菜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生产、运输、仓储、物流等各环节中对温度的要求,不仅要建立高频、高效的冷链仓配系统,还要有一整套的控温、恒温、测温监控。因此,冷链成本制约了不少预制菜企业的大范围扩张。”王梦菲说,此外就是中国饮食文化南北差异较大,“人们的胃和味蕾都有记忆”,她说,不同地方的人都有自己钟爱的家乡味道,因此在菜品上研发上需要下大功夫,这点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三餐有料母公司厦门禾苗优品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冷链食材供应链 B2B 平台冻品在线集团独立孵化的新零售公司。有这种先天优势的加持,三餐有料诞生后短短半年,就完成了三轮的战略融资,投资者包括著名投资机构梅花创投、英诺天使基金,以及支付宝生态基金众海投资等,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
2022年初,三餐有料基于行业的发展和自身情况进行了战略加码,开始向便利店、商超、生鲜电商等零售渠道开放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基于华东、华南、西南等十余个城市的冷链仓配优势,我们的配送成本得到了大大降低。”王梦菲说,加上三餐有料预制菜覆盖的就餐场景非常广泛,所以目前在各个零售终端的表现都很不错。
“集团从B端产品做到C端产品,可以很明显发现,C端消费者对商品品质、形象、性价比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王梦菲提到,三餐有料一直重视并贴身研究预制菜精准的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并且通过开线下实体的品牌体验店来与消费者零距离交流,不断吸收消费者意见,从而掌握较为精准的预制菜消费数据。
资料显示, 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80 年代,预制菜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兴起。相关报告显示,如果按照每年 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在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
如此朝阳行业势必会吸引更多的玩家竞逐,三餐有料又将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王梦菲表示,预制菜有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烹饪方便度、菜品还原度和品质感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三餐有料最为关注的还是“更适合本地家庭的方便菜”这样一个概念,的确,对于国内目前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年轻小家庭或单身独居者而言,他们对预制菜有着更精致的口味需求。
或许,这正与三餐有料的品牌理念一脉相承:承载着为中国现代家庭和年轻消费者提供方便、美味的用餐方案的责任和使命,让一日三餐,餐餐都“有料”。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