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贾永标 文 朱哲 摄影)郑州跨河向北,遇见“新乡南”。
6月20日,备受外界关注的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将正式开通,届时河南将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按照时速350公里标准达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据介绍,济郑高铁濮郑段正线全长197.2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7座车站。其中从郑州东出发跨越黄河向北,第一站便是新乡南站。
“新乡南站面朝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背靠历史悠久的原阳县,紧邻郑州都市区,是新乡与郑州实现无缝对接的重要节点。”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济郑高铁北上第一站
新乡南站位于平原新区师寨镇安庄村,距离平原新区凤湖核心板块约10公里,距离原阳县城西部新城约5公里。同时也是郑济高铁跨黄河北上之后的第一站。
记者在现场探访时注意到,新乡南站大厅实名制验证口、进站口均设有自动闸机和人工辅助通道,同时安装有人脸识别系统,可以满足不同旅客快速进站的需要。
据介绍,候车厅内共有座椅1200把,设有母婴室、商务候车室、饮水机、男女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等,可以满足不同旅客的候车需求。
从外部远望新乡南站可以发现,新乡南站站房内饰设计中加入了“麦穗”和“麦粒”的元素,体现了“风吹麦浪,岁稔年丰”的主题。大厅内饰颜色源于新乡当地优质小麦的麦黄色和原阳大米的白色,再配以麦粒的形状,在无声中向旅客宣传了本地的农业特色。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乡南站面朝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背靠历史悠久的原阳县,紧邻郑州都市区,是新乡与郑州实现无缝对接的重要节点。站房设计主题同样采用了“风吹麦浪,岁稔年丰”的立意;其正面凹凸不平的扣盖、遮阳百叶,彰显其建筑风格,成为富含当地文化元素的标志性建筑。
平原示范区迎来高铁时代
新乡南站开通后,标志着平原示范区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无疑为平原示范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其2小时交通圈覆盖中国近5亿人口,而平原示范区也可以依托于此布局中部、面向世界市场。
从区位优势来看,新乡南站站前路南到327国道,北至原祝线,向东规划通原阳县城,向西达平原示范区。车站距郑新一级公路10公里,距京港澳高速入口只有4.8公里,可以说位置四通八达,做到了公铁无缝衔接。
平原示范区发改局副局长张慧霞说:“济郑高铁开通后,进一步缩短了郑新之间的距离,新乡南站将使人流、资金流和各类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平原示范区,为郑新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济郑高铁开通后,济郑高铁(濮郑段)与京广高铁将在新乡东站交会,进一步发挥新乡在豫北地区的交通优势,加强新乡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带动平原示范区和原阳县两地产业链的发展。这片区域被赋予了农业硅谷、科技新城产业基地、休闲之都等称号。
河南省政协委员王胜昔认为,以平原示范区为桥头堡加快郑新一体化,可以充分发挥平原示范区在郑新无缝对接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围绕产业布局、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实现郑新两地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融合发展。
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表示,相对于其他陆路交通工具,高铁最突出的优势是时间缩短和效率提升。交通枢纽是经济活动的支撑,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产业,要围绕枢纽布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和集聚,由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不断上台阶。
“平原示范区地处新乡,隔河相望郑州,处于郑新一体化的桥头堡地位。目前该区域围绕与郑州协同发展、错位布局,提出‘两高一先’战略,此次新乡南站启用后,有望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上述观察人士称。
郑新一体化有望按下加速键
事实上,此次新乡南站的开通,备受各界关注,因为其承载的意义,不仅仅之于平原示范区,更有望促进郑新一体化战略提速。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加快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步伐”。郑州都市圈成员从“1+4”增加至“1+8”,郑新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按照新乡市规划,以平原示范区、原阳县、新乡县到主城区为主干,对接郑东新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先导区。
5月23日至24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新乡调研并提出,新乡要在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上体现新担当。聚焦交通联通,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与郑州畅通连接、无缝衔接,谋划推进支线机场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不难发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完善的交通网络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强力支撑,现代交通综合体系正是郑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诚如河南十六年如一日终于描绘成了今日“米”字高铁网络画卷一样,相信此次新乡南站的开通,也将促使新乡继续抢抓郑州打造“1+8”都市圈和新乡南向发展的战略机遇,促进产业融合互补,推进郑新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