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从古至今,影响深远。
从洛阳市区出发顺郑少洛高速往东行约10余公里,就到了北依万安山、南傍曲水河的范园。范园是范仲淹的长眠之地,位于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500米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伊川县志》(伊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地形篇”介绍,万安山位于县城东北部,因脊背起伏较多,大部象“马鞍形”,故名万鞍山,后演变为万安山,又称玉泉山。在县境内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2公里。主峰(北祖师山)937.3米,为伊川县的最高点。万安山南麓地势平坦,东望嵩岳,西连伊阙,素有“小邙山”之称。此处,有唐宋时期姚、张、裴、李、崔、卢、范等几大家族的墓地,如唐代宰相姚崇、张锡、裴遵庆,左武卫大将军李神通,凤阁舍人崔融,鄂州刺史卢正道等,其中最知名的是范仲淹的墓园。
我们现在拜谒的范园,分前域、后域两个部分。
前域占地40亩,由山门、石坊、墓祠、墓冢、碑刻等组成,翠柏参天,肃穆凝重。石坊与墓祠间两侧有石人、石羊、石狮等石雕。园区正中为范文正公祠,大殿三间,硬山式砖木结构,殿内塑有范文正公金身坐像,上方悬挂清代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院内及祠堂两侧有多通古碑,其中西侧刻立的是北宋“褒贤之碑”。祠堂后突起三大墓冢,分别为范仲淹及其母亲秦国太夫人谢氏、长子监簿公范纯祐墓。
现存园中的“褒贤之碑”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享有“三绝碑”之誉,全称为“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碑额由北宋仁宗皇帝亲篆,碑文为宋代名臣、大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翰林学士、目录学家王洙书丹,着重记述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称其为“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碑文“叙事精简,词语精练,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内容与《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基本相符,但碑文较传记详细,对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后域在前域西北350米处,占地20亩,为范仲淹次子忠宣公范纯仁、三子恭献公范纯礼、四子龙图学士范纯粹及其后代之墓。现存墓碑三通,古柏547株。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出生于河北成德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节度掌书记官舍(其父范墉时任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道中落,其母谢氏带着年幼的他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瀚,随其姓氏,取名朱说。直到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上《奏请归宗复姓表》,改回原名。
范仲淹虽家境贫寒,却少有大志,学习异常的刻苦,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划粥断齑”等立志苦读的佳话。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进士及第,在最初步入仕途十几年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吏,每到一地,都能踏踏实实做事,并且干得很有成就。
后来跻身京官,范仲淹延续了其大胆建言献策的一贯作风。天圣七年(1029),上奏《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疏》,敦请太后还政。因此遭贬,远赴睦州(今浙江桐庐),又至苏州任职,首创以工代赈,清理疏通河道。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实施“屯田久守”之策,致使西夏将帅不敢贸然进犯,戎马西北,稳定边境。庆历三年(1043),与富弼等人推行新政,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以此强国富民。由于触动保守势力利益,新政失败,范仲淹又被贬至颖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故,享年64岁,归葬范母长眠之地——今伊川县的万安山下。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河南邓州任职时,受朋友滕子京之托,于其兴建的花洲书院内撰写的。他借景抒情,明示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作为一位政治家,兴利除弊,功绩卓著;作为一位军事家,文韬武略,固守边防;作为一位文学家,工诗善文,妙笔生花。范仲淹的生前与身后、思想和行动,赢得历代敬仰,受到世人称赞。
作者简介:于春斌,供职于洛阳市银行系统,历史文化和诗歌爱好者。已出版文史专集《河洛古村行》《河洛人文探访录》及诗集三部。现系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洛阳市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