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9月16日到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9月17日,总书记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如何?有哪些突出成绩?
目前,河南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制造、新型材料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撑起了河南制造业的脊梁。其中,绿色制造体系正在成为河南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力量。最近两年,河南省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的企业数量,稳居中部第一。
9月15日,“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系列报道正式启动,这是“六稳六保看河南·企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的落地深化,同时也是202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的一次特别行动。
“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活动,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大河报·大河财立方、郑州银行主办,中原金控、中原证券、中原资产、郑州投资控股、百瑞信托、华隆基金、财立方保理等协同推进,大展红旗和吉展红旗特别支持。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实习记者 杨志莹 文 朱哲 摄影)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从来不缺拓荒者。
2011年7月盛夏,一个新材料项目在林州大地上“无中生有”,它从安阳重工业中迸发,用一根根直径仅有头发丝1/10的电子级玻璃纤维,撬开了行业壁垒,链接起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这个“微米世界”正乘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浪潮,不断开拓新的疆界:用3~5年时间把核心产品做精做强,成为具有行业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专业化电子级玻纤产品制造基地。
近日,202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特别行动——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走进这个“微米世界”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远新材),看它如何用绿色智能技术完成自身升级蝶变,探寻小小微米如何筑起了比肩国际的电子级玻纤大世界。
打造专属深度治理改造方案
每年节约标准煤用量1.37万吨
在林州,这个“微米世界”并不难找,沿着G234辅路一路向北,待与绵绵太行山脉并肩遥望之时,光远新材也就到了。
别看它成立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却已将“河南省级绿色工厂”“河南省绿色环保引领企业”“河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诸多奖项收入囊中,是实打实的绿色环保明星企业。
步入厂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堪比足球场大小的绿色草坪,宽阔的柏油马路环绕延伸入内,两旁青白色厂房整齐排列,极具工业4.0的标准简约风。经过深度处理后的废水池中,一群锦鲤正欢快地游动。
据光远新材总经理助理杨海鹏介绍,自成立以来,光远新材就致力于全方位的绿色、高端智能化的建设和改造,尤其是近年来按照环保深度治理要求,邀请专业院所,量身打造了一企一策的深度治理改造方案。
“我们投资6097万元打造了窑炉脱硫脱硝深度治理、余热回收及中水回用综合利用项目。”杨海鹏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在污水治理方面,光远新材引进了先进的污水生化处理工艺,污水排放指标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在废气处理方面,是国内同业引进美国陶瓷滤管设备的第一家,相较业内普遍使用的袋式除尘技术,不仅能有效过滤粉尘,还可有效脱硫脱硝,实现超低排放;不仅如此,余热利用和中水回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用量约1.37万吨,节能效果明显,开辟了电子级玻纤企业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除了坚持绿色生产,光远新材在智能化改造方面也颇有一股敢为人先的“犟劲儿”。
在偌大的操控室内,仅有四台电脑、两个操作员和一块大大的电子屏幕,操作员仅需监控电脑屏上跳动的数字,不用深入车间,就可清晰掌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
杨海鹏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在当地率先实现了生产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和规范化。例如,基于DCS控制系统,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精准管控每一道生产工序,保障从原料到成品稳定生产,开展优化排产,提高生产效率;基于设计装配质量跟踪系统,可跟踪从拉丝到成品备货生产流程的六大环节,完成全流程的质量跟踪。
据测算,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光远新材的生产效率成功提高25%,运营成本降低2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23%。
“无中生有”的电子级玻纤龙头
前8个月总产值达6.5亿元
其实,光远新材不仅仅是绿色环保明星企业,更是红旗渠畔,在短短9年时间内,飞速成长起来的电子级玻纤企业龙头。
2011年,工业重镇安阳正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浪潮,林州老牌钢铁企业凤宝集团应势而动,计划打造一个新材料项目,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被委以此重任的,就是如今光远新材的董事长李志伟。
“我们最初看好的其实是一个玻璃类项目,调研了一年,待要开工时觉得不行,就放弃了。”李志伟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他跑遍了国内外几十家企业和设计院所,直到2012年五六月份,才正式将生产电子级玻纤和电子布给确定下来。但后续的研发、人才、资金等问题接踵而至,考验着新生的光远新材。
电子级玻璃纤维,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最大的优点是绝缘性、耐热性好。其单丝的直径为几个微米到十个微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10~1/5。而电子纱和电子布,就是将电子级玻纤通过捻线、织布等工艺制成的产品,是覆铜板的关键性基础材料,广泛应用在手机、汽车、通信、军工设备中。
“这是一个高度垄断的产业,技术、行业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壁垒,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本投入,而当时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基本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由此导致国内专业的人才也十分缺乏。”李志伟说,“我们当时连玻纤协会在哪里都不知道。”
不过,在林州大地,最不缺的就是“无中生有”的奇迹。
2012年9月,光远新材一期电子纱项目启动,从破土动工到点火仅用了12个月的时间,创下了国内外同行业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被誉为玻璃纤维行业的“林州速度”。
此后三年,光远新材又相继实现了三个项目投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项目建设接连创造新的“林州速度”,同时填补了河南省电子级玻纤行业空白。
2019年初,光远新材5G用高性能低介电电子纱和极薄电子布项目开工,这是推动5G用电子材料国产化替代的关键材料,采用的池窑法系国际首创。项目自年初动工之后,仅用6个月就具备了投用条件,并顺利点火,再现“林州速度”。目前,配套项目作为林州2020年工业“一号工程”正在火热开建,预计年底投产。
据中泰证券研究所分析测算,在2019年全球电子纱在产产能中,光远新材占比7.2%,稳居行业第一方阵。它也是目前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可同时生产高等级电子纱与电子布的玻纤企业。
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上半年,光远新材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连续生产,运营情况总体良好。前8个月,电子纱产量5.2万吨、电子布1.2亿米,总产值达6.5亿元。
多重政策加码扶持
“微米世界”要打造国际知名制造基地
从寂寂无名到电子级玻纤企业龙头,光远新材用了9年。这背后,除了林州人特有的韧劲与拼搏,更少不了政策的扶持与推动。
安阳作为全省老工业基地,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产业占据较大比重。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牢牢扭住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近年来,安阳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高,聚力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安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为助力安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安阳市委、市政府将特设安阳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工作专班,对专班承担的全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同时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营商环境、财税政策、融资环境到具体扶持、奖励资金落实进行详细规定,全面助力企业发展。
林州市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徐敬波是光远新材的“店小二”。“从项目立项、环评、土地审批等各方面,我们都有专人负责,代办代理。有问题我们尽量当天解决,解决不了的会召开工业例会,争取一周内解决。”徐敬波说,要全力保障企业安心生产,不用担心墙外之事。
金融的助力同样不可或缺。郑州银行安阳分行公司部总经理杨毅表示,自入驻安阳以来,郑州银行即与凤宝集团建立联系,提供了持续的信贷支持,接下来将与光远新材进行深度对接,争取在更多领域开拓新的合作。
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局长宋沛军更是一路见证了光远新材的成长与发展。“光远新材是林州的明星企业,无中生有发展到现在十分不易。作为政府部门人员,需要向企业学习,向企业家学习,这是我们做好企业服务的基础。”他表示,企业的发展壮大光靠自己不行,需要政府、金融和媒体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希望各方继续发挥合力,共同推动企业成长。
漫步在光远新材厂区,“起步与世界同步”这个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是自我要求的高标准,背后更蕴藏了这个“微米世界”的雄心。
李志伟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接下来将重点发展超细纱、极薄布、5G用LOW-Dk/Df、IC封装用LOW-CTE材料。用3~5年时间把核心产品做精做强,将光远新材打造成为行业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专业化电子级玻纤产品制造基地;同时,逐步延伸产业链,建成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全球市场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