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雨彤,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交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编辑:程雨彤 | 校核:杨静毅 | 审核:龙志刚
社区生活圈规划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促进空间治理、应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城市更新的开发应更加注重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有机更新模式,提高居民的空间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社区生活圈规划是营造优质人居环境的关键,让人民群众能够全程参与城市的发展,并共享其成果。因此,深化社区生活圈理念,创新城市治理机制与策略,对于引领新时代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区生活圈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社区生活圈被视作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内各类需求得以满足的基本单元,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融合了工作、生活、休闲、学习等多重功能,其核心在于依据居民的步行能力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空间布局,从而构建更加便捷、舒适、健康且低碳的生活环境,引领人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是城市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昭示了中国城市化从粗放发展走向精细化管理的深刻转型。
社区生活圈规划发展现状
国家层面
2020年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明确指出,将“社区生活圈”作为构建城市“健康安全单元”的基本单元。2021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对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更为细致规范的指导。202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的通知》,明确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2023年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旨在全国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推广建设便民生活圈。这些举措凸显了国家对城市社区规划的高度重视,以及社区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的积极趋势。
郑州层面
2021年郑州市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多规合一”改革创新内容纳入部市合作框架,形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2023年,按照《郑州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更新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对申请入库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了评审。其中,高新区电厂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旨在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10分钟便民生活圈”,逐步形成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全龄友好示范区。
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案例
·上海·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
上海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的发源地,致力对老旧社区进行微更新,推动社区生活圈的不断完善与发展。2016年上海发布了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在15个街道试点推行“社区生活圈行动”,以打造更宜居的社区环境。《2023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提出,在全市划定1600个“圈”,全面拉开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格局。随着上海中心城区步入存量发展的阶段,长宁区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发展战略。其中,新华路街道作为上海市首批试点区域,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第三方力量为辅助”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治理格局。
绘制总体蓝图
2021年长宁区完成10个街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编制工作,成全市首个全覆盖的中心城区。新华路街道在整体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出行、服务、休闲、特色、居住、就业”六大板块的行动规划,提高街区整体的品质和内涵。
多元治理体系
制定《长宁区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确保居民参与规划、决策、选址和评估社区生活圈项目。新华路街道在区政府指导下,建立了“双区长两级议事制”联席会,形成以街区为纽带的完整社区治理体系。引入社区规划师和专家力量实现共治共建,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稳步实施。
数字赋能技术
长宁区率先创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建设“数字化生活养老体验馆”和“新华慧老通”平台,打造“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了家门口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强化了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成都·
温江区光华社区
2022年《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构建“百城千圈”。2023年温江区委社治委牵头印发《温江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导则》,以居民15分钟出行为核心,补齐生活圈功能短板,提升社区服务能级。温江区光华社区通过实施“一核两级三圈多点”的创新思路,运用“三个场景”策略重塑消费格局,在2022年顺利创建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按需制定标准
《温江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标准》通过构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3类要素配置标准体系,聚焦社区管理、终身教育、文化活动等八大方面服务类型,按照“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补齐“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特色引导型”三个层次服务设施,分类建成城市、产业、乡村三类15分钟社区生活圈,精准匹配辖区居民生活需求。
长效运营机制
探索“以资源换服务”“双线融合”机制等模式,建构“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网格化和精细化。优化小区“管家式”服务,营造商圈消费场景增加吸引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主体服务运营机制,坚持“三级五访”机制,做实资源整合、人才服务、营商环境三大为企服务,形成社企双向服务双向奔赴的命运发展共同体。
打造光华品牌
打造“分享光华”云端服务品牌,构建需求互补、问题共担、资源共享的社区合伙人体系。打造“幸福光华”美丽街区品牌,建立常态共治机制,形成“部门赋权—社区撬动—社会参与—赋能部门”良性循环。打造“红柳在线”共治共享品牌,推动群防群治队伍全时段、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城市安全共建。
社区生活圈规划方式的探索
城市更新规划理念引领
在当前时期,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城市更新存在着紧密联系,两者的本质均是以提升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为目标,使公共服务体系与居民需求的相适应。生活圈的大小和层级承载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应更加确保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高效利用。社区生活圈规划作为城市精细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应牢牢把握城市更新机遇,通过公众参与、社区更新奖励、规划调整优化和服务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构建系统性社区生活圈体系
构建“总体规划—规划导则—实施计划—试点项目—社会实践”完整政策体系,统筹协调各项行动,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完善市、区两级统筹协调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街道的责任分工,构建良好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此外,整合街道社区的相关资源,吸引社会多元化参与,营造“共治、共建、共享”格局。通过构建社区生活圈空间网络,加强城市整体环境的连通性,为日常生活领域创造一个更加适宜的空间环境。
开展区域城市更新评估工作
坚持实施“一年一度体检、五年全面评估”的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更新任务和项目。围绕韧性城市建设、风貌品质提升、完整社区构建等关键领域,深入开展专项体检工作,确保城市更新科学有效。将城市体检结果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参考标准,鼓励从传统的“住区规划”转向“社区规划”。加强社区与城市资产价值的动态评估,结合社区特色与发展潜力,及时调整人、空间与服务的关系,以提升社区综合价值。
创新社区信息采集的数据支持
相较于传统的住区规划,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更需要注重多方面的基础数据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调查推演、信息采集、空间GIS方法。在大数据支持下,充分利用数据支撑、住户参与、住户监督以及客观评价等手段,为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郑州市城市更新正处于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社区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成长性,社区信息采集的数据支持对社区规划具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高效管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随着城市微更新的深入实施,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发展逐步推进社会治理下移,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实施更加需要街道和社区的参与。当前生活圈理念与基层治理的结合度还不够高,需要采取针对性对策,让社区生活圈规划助力提升基层治理综合效能。通过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保障、发展基层民主等措施,以社区生活圈规划作为基层综合治理的平台,营造更加高效的社区管理格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
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和人才队伍
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配合政府和基层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按照定点社区规划师、责任社区规划师、项目推进员组成队伍,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础,充分挖掘社区潜在资源和优势,规划设计并促成方案落地。社区规划的人才队伍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的团队,需要生态环保、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等多领域的人才,协助社区以完成其发展愿景,实现居民在生产、生活、文化、生态等多空间的一体化构建。
结语
通过对社区生活圈规划方式的探索,发掘其在城市更新中营造高品质社区空间的优势。从规划理念引领、工作方式创新、制度体系建立等方面为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优化路径,满足不同层级的社区生活圈需求,以便于城市更新理念在更多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实现社区生活圈的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