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丁洋涛】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其中“上半年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内需对GDP增长贡献率68.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的表述,凸显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核心地位。
物流业作为与消费市场紧密绑定的“晴雨表”,上半年的表现尤为亮眼。快递生态圈创始人、物流行业专家赵小敏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深度解读上半年快递物流行业增速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未来趋势。
快递业增速跑赢大盘,消费驱动凸显行业韧性
“上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预计超过950亿件,同比增长19%,这一增速不仅显著跑赢GDP整体表现,更印证了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动能。”赵小敏指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消费以旧换新政策的全面发力,国家与地方补贴叠加平台促销,形成政策合力;二是中西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其增速远超预期,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三是内需市场的持续活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52%的贡献率,直接转化为快递业务量的刚性需求。
在赵小敏看来,快递行业的高增长并非偶然。“从经济数据看,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全面改善,为快递业提供了沃土。消费场景的多元化、下沉市场的激活,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化,都让快递网络的渗透力不断增强。”
例如,县域快递网点覆盖率的提升与末端服务的完善,使得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更加畅通,这正是内需潜力释放的生动体现。
尽管七八月份至九月上旬是传统消费淡季,但赵小敏对全年行业表现仍持乐观预期。“根据国家统计局释放的信号,大概率新的一批消费刺激政策将在下半年落地,这将为快递业注入新动能。我们预测全年增速有望保持20%左右,甚至可能突破这一水平。”赵小敏表示。
行业转型的必答题:“反内卷”与高质量发展
谈及行业长期发展,赵小敏将“反内卷”置于核心位置。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告别不正当竞争,快递业更需主动加入这一行列。”他认为,反内卷不仅关乎从业者利益,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规范市场秩序、稳定服务价格,企业才能有更多资源投入新技术和绿色化及末端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实现“降本增效”与“服务升级”的双赢。
“过去几年,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末端网点生存压力加大。”赵小敏直言,随着监管趋严与企业自律意识提升,行业正逐步向“价值竞争”转型。“未来,衡量快递企业竞争力的不再是单纯的价格,而是时效稳定性、服务差异化、技术赋能水平。只有让从业者有获得感,让消费者有满意度,行业增长才具备可持续性。”
物流技术百花齐放:新生态下的增长机遇
2025年快递业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技术创新的“百花齐放”。赵小敏列举了一系列突破性应用:无人机与无人车的规模化配送、智能分拣机器人的普及、新型物流枢纽的多元化运营,以及地铁、公交、加油站等跨界资源在末端服务中的融合应用。“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塑了物流网络的形态。”
赵小敏特别提到,技术赋能正在破解行业痛点。“例如,无人机在山区、海岛的应急配送,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通达难题;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让干线运输空载率;无人驿站则缓解了末端人力紧张的压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使行业整体分拣效率大幅提升。”
展望未来,赵小敏认为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并购重组将成为趋势。“头部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物流+供应链’生态,中小型企业则聚焦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这种格局调整,将带动物流设备、智能技术等关联产业的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从上半年快递业19%的增速到全年20%增速的预期,快递业的表现既是中国消费活力的缩影,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注脚。正如赵小敏所言,在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行业转型的多重驱动下,快递物流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双升”跨越,而这一过程,将持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韧性与动能。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