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上半年,随着沪深北交易所密集发布多项规则修订,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迈向关键一程。A股IPO受理加快、并购重组热度攀升、回购增持密集宣布等共同构成了上半年资本市场的新图景。值半年收官之际,大河财立方推出《2025A股上半场》策划,希望通过对上半年A股市场IPO、并购重组以及回购增持的梳理,展现资本市场的进阶之路。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政策端持续发力,并购重组市场热情高涨。
去年以来,从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到“科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相继推出,再到日前《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多维度松绑,政策优化升级路径清晰,市场响应积极。大河财立方记者综合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晚,今年上半年已有1502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购重组相关公告,累计金额超1.4万亿元。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在本轮并购重组浪潮中,产业整合成为并购重组的主导逻辑。一批具有产业整合逻辑、聚焦先进制造业的并购重组事件为资本市场增添新活力。
聚焦先进制造领域
1502家上市公司披露并购重组动态
今年以来,并购重组正成为资本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晚,以首次披露日为口径,今年上半年已有1502家上市公司披露2000单并购重组相关事项公告,累计金额超1.4万亿元。其中,93单构成重大重组事项,较去年同期增超165%。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从行业分布来看,已披露的并购重组案例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以及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标的资产科技属性突出,符合推动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的监管要求。
例如,奥浦迈以14.5亿元的对价收购澎立生物;友阿股份收购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企业尚阳通;华大九天定增收购芯和半导体……均体现了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意图。
从交易金额来看,多数并购交易的金额偏低。据不完全统计,低于1亿元以下的交易事件有834单;515单交易金额在1亿~10亿元。126单金额超10亿元。
从重组形式来看,协议交易是最主要的重组形式,占比超50%,增资和二级市场收购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从重组目的来看,横向调整、资产整合和战略合作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目的。
从实施进展来看,大部分并购重组案例还处于董事会预案阶段,只有少部分进入受理阶段。具体来看,826单并购重组事件仍处于董事会预案阶段,174单已签署转让协议,505单已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并购重组不断升温,不少公司却遗憾离场。截至目前,今年已有23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并购重组。记者梳理发现,交易双方在核心条款(尤其是交易价格)上无法达成一致是项目告吹的首要原因,市场环境变化、标的资产瑕疵及股权结构复杂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从被收购标的来看,曾冲刺IPO未果转向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案例层出不穷。今年上半年以来新增披露的重组中,芯和半导体、汉兴能源、澎立生物、润田实业等多家公司曾为拟IPO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受IPO市场阶段性收紧及并购重组政策支持的影响,拟IPO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意愿显著提高。拟IPO企业“联姻”上市公司有多方面好处。一方面,并购重组为拟IPO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提供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优质标的资源。
产业并购主导,跨界并购松绑
在本次并购重组浪潮中,产业整合正逐渐成为并购重组的主流逻辑。在这类并购中,产业并购往往基于特定目的,比如要产能、要市场、要技术等。不少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希望借此做大做强主业。
6月9日晚间,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双双发布换股吸收合并预案,以1比0.5525的换股比例推进整合。回溯至5月25日晚间,两家公司发布停牌公告,海光信息拟吸收合并中科曙光,旨在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做大做强主业。
除此之外,焦作万方拟定增收购三门峡铝业100%股权、中国生物拟入主派林生物等,都是并购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的并购事件。
业内人士分析,近期一大批具有产业整合逻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渐次落地,这些重组标的更加优质、产业协同特征更加明显,产业整合成为并购重组的主导逻辑。
虽然同业并购占据主导地位,但资本市场不乏跨界并购的案例。5月1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实施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支持符合商业逻辑的跨界并购。这意味着监管方对跨界并购进一步“松绑”,有望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4月18日,*ST松发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项目获上交所重组委审核通过。这一交易系2024年“并购六条”出台后的首例跨界并购成功案例。由于标的资产规模远超上市公司市值以及行业差异,该并购案例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市场人士认为,*ST松发通过并购重组置出持续亏损的陶瓷业务,同时注入盈利能力较强的船舶制造业务,有望改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此外,作为“并购六条”新政后首单过会的跨界并购案例,该案例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释放了监管对于具备明确产业逻辑、标的优质且合规的跨界并购的支持态度。
地方国资收购整合,优化布局产业
在这一轮并购重组浪潮中,除了活跃的民企外,还不断涌现出地方国资的身影。
5月14日,ST联合披露一则重组预案,拟以70%股份和30%现金的方式收购江西润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田实业)100%股权。本次交易的核心在于江西国资内部资源的整合。交易对方中,江西迈通健康饮品开发有限公司为ST联合控股股东江西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企业,其持股的润田实业则是江西省包装饮用水行业龙头。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地方国资的“输血”行为,通过向濒临退市的ST联合注入盈利资产润田实业,以求紧急保壳。
在中央和地方国资加速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同时,地方国资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趋势亦显著增强。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此类引发控制权变更的收购案例已超过20起,达到近年峰值。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曲靖国资拟入主罗平锌电;十堰国资委计划出资11.42亿元取得科德教育控制权;上海宝山国资联合产业方控股汇纳科技;无锡国资斥资6.8亿元购得宁波博汇股份控股权;广州市政府控股的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收购泰慕士等,相关交易备受资本市场瞩目。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既有“管资产”的考量,如纾困、保值,更是为了“做产业”,如整合资源、打造龙头、推动转型。她认为,当前地方国资的战略重心更倾向于后者——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平台,驱动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