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下单”消费新模式,隐藏法律风险 | 以案说法
大河财立方
2025-06-17 15:51:40
“代下单”模式,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 通讯员 鲁维佳】代订外卖、代买电影票、代订酒店、代打车……随着消费新场景不断发展,“代下单”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然而,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代下单”也潜藏着一定法律风险。6月17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审结一起以“代下单”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

2024年8月,大学生王某错过抢票时间,为观看某明星演唱会,在小红书上找到了一名自称拥有“内部渠道”,能够进行“门票代拍”人员。双方添加微信后,经过协商,约定王某以7600元的价格购买两张演唱会门票。随后,王某支付了门票及代拍费用。然而临近演唱会,对方仍以“系统卡单”“重新备注支付才能出票”等为由迟迟未能提供演唱会门票。直到演唱会当天,对方依然告知王某“再等等”,随后将王某联系方式拉黑。发现自己被骗后,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将李某抓获归案。

经查,2024年3月至8月期间,李某在小红书、微信朋友圈等发布代拍演唱会门票、热门款手机的虚假广告,骗取财物共计30万余元。

惠济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应予惩罚。遂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判决被告人李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

“‘代下单’这种商业模式虽然不违法,但暗藏一定的消费风险,容易引发纠纷。”承办此案的法官介绍,与代购不同,“代下单”一般首先由顾客挑好商品,随后远程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到店里领取使用。

“代下单”模式,存在哪些法律风险?承办此案的法官介绍,首先,消费者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资质都不透明的中介,如遭遇不法分子,很可能遭受财产损失。第二,维权路径复杂。通过中间商“代下单”,由于下单主体(中间商)与实际消费主体不一致,导致消费者与商家无直接合同关系;一旦商品或服务因质量缺陷、订单取消等出现问题,消费者难以向商家直接索赔,维权需通过中间商,过程繁琐且成功率低。第三,“代下单”需要消费者提供个人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滥用或转售,增加身份被盗用和泄漏风险。此外,平台对于“代下单”监管薄弱,部分平台审核不严,一些“代下单”中间商会要求消费者通过私人账户进行转账交易,从而规避监管,增加查处难度。

惠济区法院提醒消费者,日常消费特别是购买贵重物品时,谨慎选择使用“代下单”消费模式。确需选择“代下单”服务时,务必谨慎核实中间商资质,并注意通过官方渠道验证订单真实性。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