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开幕,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讨论,揭开了全球气候危机下资本流动的新逻辑。
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警示“全球气温上升1.5℃阈值已进入倒计时”,与会嘉宾以马里太阳能电站、塞内加尔河流域大坝等实践为例,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绿色转型不仅是生存必需,更将重塑数万亿美元的全球资本流向。
3%补贴撬动资本杠杆
南南合作的“气候对冲”战略
“当美国出现绿色投资‘负需求’时,南方国家必须成为正向需求引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的论断,直指全球绿色转型的核心矛盾。
他以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为例,提出“财政兜底+市场定价”模型:政府为绿电项目提供3%~4%的投资回报担保,即可将项目内部收益率(IRR)提升至国际资本要求的6%以上。“马里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火电,这类‘既绿色又赚钱’的项目,正在吸引主权基金与私募基金入场。”
巴西央行前副行长,国际清算银行前副总经理路易斯·佩雷拉·达·席尔瓦则从监管角度补充:“《巴塞尔协议III》对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调整,相当于为新兴市场打开资本闸门。巴西通过绿色债券与碳金融衍生品组合,将风电项目的融资成本降低1.2个百分点,这证明规则创新能释放真金白银。”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需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13.3万亿美元,其中65%需流向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鞠建东测算,政府每投入1元财政补贴,可撬动8~10元社会资本——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若建立5000亿美元的绿色担保基金,将激活4万亿~5万亿美元的私人投资。
ESG廿年进化
从企业契约到市场“硬通货”
“21年前,当44家企业响应联合国全球契约时,我们没想到ESG会成为全球商业的‘通用语言’。”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展示的数据令人震撼:如今180个国家的2.5万家企业纳入ESG框架,中国超千家上市公司披露碳足迹,某动力电池企业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使产品碳强度下降42%,成功进入欧盟“零碳关税”白名单。
她特别强调ESG的“防御性价值”:“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覆盖钢铁、铝、电力等行业,2030年将扩展至70%的进口商品。某塑料再生企业因获得ESG认证,获得商业银行1.5%的利率优惠,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2.3年——这不是道德加分,而是生死攸关的成本竞争。”
在上海,与瑞典合作开发的“绿色稀土”定价机制已试运行,符合ESG标准的稀土产品溢价达18%。刘萌表示:“当自然资源的‘生态成本’被纳入定价体系,马里的黄金、巴西的锂矿、塞内加尔的氢能,都将获得新估值逻辑。”
非洲破局
用“资源主权”置换绿色资本
“我们不要援助,只要公平的资本定价权。”前塞内加尔河流域开发组织负责人、马里前矿业、能源和水利部部长哈马德·塞梅加的呼吁,道出非洲国家的转型诉求。
他以塞内加尔河流域四国合作为例:借助中国资金,四国4年建成4座水电站,通过跨境电力交易机制,将发电量的30%售予尼日利亚等国,不仅实现债务覆盖率1.8倍,更使区域温室气体减排量年增270万吨。“当资源开发权与收益分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非洲就能从‘气候脆弱区’变为‘绿色资产池’。”
巴西的实践则提供技术路径:在东北部贫困地区,社区银行通过区块链平台推出“10美元绿色微贷”,用于家庭太阳能系统安装。路易斯·佩雷拉·达·席尔瓦解释:“这类‘毛细血管项目’通过数字身份认证与卫星遥感监测,将分散的绿色需求聚合成‘可投资资产包’,使基层金融机构成为绿色转型的神经末梢。”
非洲开发银行预测,若非洲氢能资源得到规模化开发,2050年可创造10万亿美元产值。哈马德·塞梅加认为:“2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加上未被定价的生态资产,非洲将是下一个绿色资本高地——前提是我们能建立自己的金融话语权。”
规则之争
南北国家的 “气候金融战”
论坛中,嘉宾多次提及隐性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绿色标准可能形成新壁垒。鞠建东直言:“当某些国家将ESG与供应链‘去中国化’挂钩,我们必须用‘既利中国、亦利全球’的项目打破偏见 —— 比如中马光伏合作,既解决马里80%人口的用电短缺,又使中国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15%。”
路易斯・佩雷拉・达・席尔瓦则警示:“《巴塞尔协议》虽为绿色资产开绿灯,但全球90%的气候融资仍流向欧美企业。南方国家需建立自己的标准联盟,就像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在试点的‘绿色项目互认机制’。”
最后,主持人周瑞以“2060年能否避免升温4℃”收尾时,答案已藏在嘉宾的讨论中——不是靠单一国家的投入,而是通过“政府担保撬动市场资本、ESG重构定价体系、区域协作激活资源价值”的三重逻辑,让绿色金融成为全球共同语言。
或许,正如哈马德·塞梅加在论坛最后所说:“气候危机的真正解药,是让每个村庄的太阳能路灯,都能连接到纽约、上海、圣保罗的资本市场。”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