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ESG是成本还是投资,取决于企业的时间尺度与战略视野 | 立方大家谈
大河财立方
2025-05-16 15:20:19
将ESG作为战略支点的企业,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而将ESG视为负担的企业,实则在为对手创造“创造性毁灭”的机会。

高勇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在企业要不要将ESG理念深度融入自身发展战略、进行ESG流程再造实践问题上,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会认为, “ESG是企业的额外成本”“ESG是企业的经营负担”“做ESG要牺牲企业的财务回报”。

如果企业用这样的观点来指导、安排工作,必将造成严重的现实危害:

第一,竞争力结构性衰退,成本转嫁失效。2023年中国出口欧盟的某铝材企业因未实现碳足迹追踪,被征收12%的边境税,利润率压缩至3%。

第二,资本成本上升与融资受限。导致风险溢价飙升,标普全球数据显示,ESG评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债务融资利率平均高1.2—1.8个百分点。一些全球主权基金已清仓高ESG风险企业。

第三,创新停滞与市场萎缩。尼尔森2024报告显示, 67%的全球消费者愿为ESG产品支付10%~15%溢价,忽视ESG的企业面临客户流失,形成需求端倒逼被动态势。

第四,系统性风险累积。数据显示,全球气候相关诉讼案5年增长3倍, ESG不作为将引发“法律成本黑洞”。亚马逊因忽视劳工权益(S维度),2023年罢工事件导致物流成本激增9亿美元。

然而,这些错误观点也绝非无稽之谈,其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首先是短期主义思维主导,将成本显性化、收益隐性化。ESG投入(如能源绿色替代、技术绿色升级、员工福利提升等)在财务报表中表现为短期支出,而其收益(如风险规避、品牌溢价)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导致管理者低估长期价值。

第二,ESG成本核算方法缺陷,造成传统会计盲区。现行会计准则未充分计量ESG相关资产(如人力资本、生态资源),却将环境负债(如未来碳税)列为或有项目,扭曲成本收益分析。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企业若采用“全成本会计法”(True Cost Accounting),ESG投入的净现值回报率可达15%~25%。

第三,行业经验路径依赖,高碳行业转型阵痛。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ESG转型需要巨额资本支出(如氢能炼钢技术投资是传统工艺的3倍),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负担起来比较困难,极易放大感受,误将阶段性成本视为永久负担。美国煤炭企业Murray Energy因拒绝清洁转型,2019年破产清算,负债25亿美元;而瑞典钢铁公司SSAB投资绿色钢铁技术,2023年ESG相关产品毛利率达42%,远超传统业务。

第四,执行效率低下加剧成本感知,造成战术性误区。企业将ESG等同于“合规达标”,采取被动应对策略(如购买碳配额而非技术升级),导致成本沉淀。麦肯锡调研显示,系统性整合ESG的企业,单位减排成本比碎片化执行低60%。

事实上,ESG作为新商业文明,正在形成时代浪潮,必将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跨国大企业把ESG作为战略性资产,从中形成新的竞争力、新的发展优势。将ESG作为战略支点的企业,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而将ESG视为负担的企业,实则在为对手创造“创造性毁灭”的机会。

ESG是成本还是投资,取决于企业的时间尺度与战略视野。在“高碳成本化、低碳资产化”的新经济秩序下,ESG的“投入-回报”函数已发生根本性逆转。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必须积极融入其中,重构ESG的成本收益逻辑。采用进行包容性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分阶段实施降低短期压力、利用技术创新驱动成本革命,利用政策工具对冲初期投入等多种手段,做好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引擎”的战略重塑。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