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发电厂富碳农业项目的“新期待”
大河财立方
2025-04-24 15:36:55
河南孟电集团作为重工业企业,早在2007年就开始主动寻求转型,率先对低效率的小火电机组进行了爆破拆除

河南辉县,一座民营燃煤发电站厂区内,建立了一个占地50亩的智慧农业蔬菜大棚。发电厂所产生的余热与二氧化碳,被循环利用到蔬菜大棚内用作番茄培育。

4月17日,记者来到全国首个发电厂富碳农业项目采访。河南孟电集团将高能耗的工业与绿色低碳的农业相结合,在原有的工业废弃土地上建设了第一期50亩的水木孟电富碳蔬菜工厂,根据企业测算年固碳和减碳总量高达2万多吨。这一数值堪比4万亩森林一年的最高固碳能力。

河南孟电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海涛告诉记者他的“新期待”:几年来,孟电集团按照园区碳计量方法学和项目运营的具体情况整理出了申请进入农业碳汇交易的报告,并且积极与农业、发改、工信等部门沟通对接,迫切地希望国家层面的农业碳汇政策尽快落地。

河南孟电集团作为重工业企业,早在2007年就主动寻求转型,率先对低效率的小火电机组进行了爆破拆除。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超低排放。范海涛表示,孟电集团始终将绿色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世界公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范海涛觉得这是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企业必须提前转型升级,与其被动地适应调整,不如主动地探索创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与责任。”

彼时六百公里外的北京,清华背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庆也正在全国各地寻找企业绿色发展转型的合作,他的公司已在“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浙江湖州落地,同时在上海、湖北等地立项。王晓庆找到河南孟电集团,提出自己的设想,希望在这个农业大省探索“工业+农业”“电厂+农业”的新发展模式。

“未来中国乡村发展将会以可持续发展为底线,而衡量该种方式的主要数据指标就是碳排放。由于农作物面积大同时可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因此未来农业会成为碳中和的主力军,农业碳中和所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出农产品的收益。”王晓庆认为,农业不该只把眼光放在土地农产品本身,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土地所蕴含的生态价值。

双方快速达成合作,建立水木孟电碳中和蔬菜工厂项目,将“工业排碳大户”与“数字智慧农业”相结合,构建一种既能固碳节碳,又能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双高双增的新模式。

河南水木孟电富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冯鹏飞向记者展示一组数据,孟电集团的发电厂两台机组全年最高碳排放量为260万吨,而50亩大棚的固碳量约为2000吨。如果按最高产量可换算为2500亩土地面积农业生产,再计算包装、节水、节肥、交通运输、损耗等,固碳减排量最高可达2.76万吨每年。

“如果按国内当下碳汇价格每吨100元计算,这些碳汇交易价值每年就能有200万元。如果按照欧洲1500元/吨计算,则碳交易可达4140余万元,远远超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冯鹏飞介绍,这一笔金额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振兴乡村经济都有很大的作用。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围绕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等6项任务,部署实施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等10大行动。

农业碳汇交易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客观标准的测量。由于海外人口少,国土面积大,同时已经度过工业快速发展阶段,而其林业资源丰富,因此海外主要以林业碳汇方法学为主。而我国林业资源相对比较少,因此提出山林水草湖等的综合绿色生态价值发展理念。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层面推出了草原碳汇、湿地碳汇、茶园碳汇和竹林碳汇,但是还没有统一的农业碳汇计算标准,只有不同地区的先行探索,实行地方性的标准和团体标准。

“碳汇计算的方法学包含一整套复杂、科学的计算标准与规范。”王晓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已和中国农科院、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提交测量农业碳汇的方法学,包含具体的认证核查标准,并积极推进数字碳汇计量的新模式。

“未来农业领域将有更多减排技术被开发出来,服务于农业碳交易的规范标准和方法学也需要不断完善。”孟电新农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认定蔬菜大棚的农业碳汇计算标准,让企业手上的“含绿量”真正变成“含金量”。

据介绍,水木孟电蔬菜工厂二期项目正在选址和启动,未来生产规模将扩大至500亩,相当于营造40万亩森林的固碳量。农业碳汇的顺利解决,必然为企业进一步绿色转型发展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新闻链接:

全国农业碳汇现状

近几年,全国各地也涌现出农业碳汇实践的案例。福建、江苏、浙江等多个农业碳汇交易试点。2024年1月11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等4部门发布《关于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农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加速推进农业碳汇交易方法学和技术以及交易的试点。2024年5月,福建省发布柑橘类果园碳汇团体标准。2024年12月,山东省发布5项农业碳汇核算标准方法。

在福建厦门同安区莲花镇,茶农们发现种茶有了新收益——通过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获得的“碳积分”,在碳汇交易平台上成功变现。南京高淳区则完成生物质炭有机水稻碳汇“第一拍”,被以75元/吨、总计9800.25元的价格竞拍购买。这些实践证明,农业碳汇正从概念走向现实。

然而,目前我国总体上农业碳排占比不算高。在推动农业碳汇交易过程中,如何构建计量监测标准体系、科学评估农业碳汇价值,解决农业碳汇权可交易问题,是主要难点。

不同于林业碳汇,农业系统具有动态性、复合性特征,同一地块可能兼具碳源与碳汇双重属性,导致核算体系建立异常复杂。

福建社科院研究员黄启才指出,农业碳汇的开发和监测需要精确的技术支持。虽然互联网、物联网和遥感等新技术在农业碳汇核算中有所应用,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仍存在局限性,影响了碳汇的准确测量和监测。

农业碳汇问题的破局,既需要制度建设层面的实践探索,也需要法治保障。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环境损害赔偿已有通过购买碳汇进行生态补偿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仍属于环境损害出现后的补救性措施,还需要通过环境立法来推动有关部门在前端采取更积极的作为开能预防损害的发生。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更好发挥农业碳减排对我国全领域碳中和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碳循环领域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还有待各方进一步探索。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 王珊珊

检察日报社记者 何慧敏

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 欧阳海南 成嘉廷

责编: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