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化重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大河财立方
2025-04-15 19:28:20
农业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而重塑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产业,也就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作者:冯松涛

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产业链重构,农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整,唯有主动求变、向“新”求“智”方能破障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此,农业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而重塑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产业,也就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一、突破点在于融合

一是开拓了农业发展格局。融合改变农业的固有形态,使其边界越来越模糊,通过跨部类、跨行业、跨学科、跨业态、跨要素等交叉,由第一产业扩展为“1+2+3”或“1×2×3”的“六次产业”,由平面农业丰富为立体农业,衍生出前所未有的产业形态。如,种养结合、农光互补、梯次利用再加工等新生态,河南康龙集团发展“百亩田千头猪”模式,以地定养;秸秆制天然气、尾菜制有机肥、酶提取制品等新业态,鹤壁“飞天生物”公司用酶法制糖工艺将一粒小麦“吃干榨净”;功能食品、合成食品、森林食品、冻干食品等新产品,深圳“朴飞生物”公司构建“农业废弃物-合成生物基材料-终端应用”技术闭环;休闲渔业、碳汇农业、植物工厂、社区支持农场等新模式,鹰潭的大学生建造植物工厂,1亩发挥5亩效益,年收入破千万元。

二是优化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赋能,使农业生产方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城乡居民需求端的反向拉动,使农业经营模式从“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当下涌现的“三二一产业融合”、共享农业等现象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场景。如,以“大咖国际”“锅圈食汇”等企业为代表,运算分析销售终端大数据,精准预判消费偏好以引导订单生产,串起“AI+供应链”这个“牛鼻子”,带动标准化种养和加工,推动以三产促二产带一产;都市郊区等地的共享农庄实行土地分块认养或会员社区服务,架通直联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

二、支撑点在于创新

一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促进农业生产力突破性跃升,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重视和依靠科技创新,更需凭借发展新质生产力“脱胎换骨”。

二是抓农业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技术端到市场端仍有“最后一公里”梗阻,不单要注重从“从0到1”的科技原创,更要抓好“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跑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到生产线到市场的接力赛,形成企业出题、科研院所领题、各方联合答题、在产业一线验题的创新路径,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传统农业加快改升,厚植新发展动能。如,牧原集团在养猪的各环节上应用AI技术,机器人提升了劳动效率,无人值守减少了疫病传播风险。新兴农业不断培壮,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如,茶光互补模式,优化了茶叶种植和采摘等环节,提升了茶叶品质和利润。未来农业超前布局,孕育新的商业前景和市场机遇。如,建设猪等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将开辟医疗、食品、育种等产业“蓝海”。

三、创新点在于集聚

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等“一盘棋”网络,而非某个方面的单兵突进。集聚主要是指空间、功能、要素等适度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产生规模、协同、乘数等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能。创新生态包括“硬件平台”和“操作软件”等内容,前者主要指园区,后者主要指集群,二者双向奔赴、汇聚合力,打造农业增长极,拉动产业“核聚变”。

一是建园区。这里说的园区,类似于经济学中的“产业区”概念。一方面,着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即类似硅谷和工业园区的“农谷”“大学园区”等,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食品谷、杨凌农高区、南繁硅谷、中原农谷、漯河食品科创园等。另一方面,支持在农牧渔业大县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体系,如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肇东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二是构集群。这里说的集群,主要是指创新生态中的聚合机制和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因素。在园区等一定集约空间内,大量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集中布局科研院校、风投基金、企业等相关机构,配套建设技术转移、检测认证、中试孵化、咨询设计、数字化转型等服务平台;构成“技术-产业-政府-资本”四轮驱动,打通“需求-创新-市场”三元循环,使要素密集组合、匹配嵌套、融通互促,使新技术、新产业、新品种得以快速扩散,形成持续创新优势。

三是强支撑。创新生态离不开政策加持,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农业科创中长期规划,通过搭建“政策兑现资金池”等加力资金奖补,探索推广“赛马制”、“法定机构”、“大农科院”、“科技小院”农业技术经理人等制度组织创新,推出职务成果赋权、“先使用后付费”等转化改革,建立涉农科技资源库和“产业树”等对接耐心资本、风险投资,完备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的联合投资机制,从而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卡脖子”技术,项目精准匹配企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产品成产业。

综上,打造以园区为主平台、以集群为主系统、以县域为主战场、以企业为主力军、以创新为主赛道的农业发展增长极和“主引擎”,通过极化、“涟漪”等效应和协同、竞争等动力,拉动产业“核聚变”、大发展。

四、关键点在于专业分工

资源禀赋带来比较优势,要锚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如,利用农副产品资源等有利条件,发展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基材料等生态农业;利用粮、肉等大宗原料,在优势农产品产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分工催生专业化优势,推动全产业链效率跃升。如,漯河肉制品产业链中,养殖、屠宰、加工、物流等环节分别由专业化主体完成,使产品合格率近100%。发挥优势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坚守主业,做强一业,专注精品,聚焦核心能力,练就独门绝技,在专业化道路上打开空间,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一是增效。随着居民食物等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催生高品质需求,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前景分析,顺应消费时尚,深化产业细分,实施农产品细加工精准扶持行动,逐个品种深入研究,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开发加工、商超、保健等专用品种,促进延链增效。

二是培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打好“特色牌”,做强“土字号”,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专业村、乡(镇)、县。如,鹿邑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使尾毛加工小作坊蝶变为世界最大的化妆刷生产基地,推出63个自主品牌、100多个新品种,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

三是扶优。梯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上市企业等优质企业,如,省级重点培育千亿、百亿规模企业,市县分级培育五十亿、十亿规模企业;分类孵育涉农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独角兽等高成长科技型骨干企业;构建“头部+专精特新”企业“雁阵”,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链群企业同气连枝和共生共荣,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跑出加速度,让更多原创性成果在新产业形成澎湃竞争力。

四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下功夫畅通经济循环,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乃至全球分工大网络。如,沁阳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皮筋头饰加工基地,原料面向各地采购,产品在义乌等全国各大批发市场销售,中间加工环节在本地,产品占国内皮筋类头饰品销量的80%并远销中东、南美等地,占出口市场份额的35%。

五、落脚点在于利益联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一是出台财政奖补激励。实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依据,针对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其要素投入补助。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市场主体、集体经济、小农户以要素、服务、劳务等组合多种分配关系,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供销联盟和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利益联结形式,组织、带动、提升、富裕农民。如,海南共享农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等多重收入。

三是下沉产业扎根县域。要把乡村富民产业放到城乡融合发展大局中谋划推动,因地制宜促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要素互动的产业态势。结合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探索建设“飞地、托管、挂钩”等形式的共建产业园;依托现有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为抓手,建设“园中园”等形式的农业集聚区。原则上除高端研发外,将农业园区和集群建在县域内,构筑“布局在县、服务在乡、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产业格局,使就业岗位、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