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智能电气牵手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研发中心赋能智能配用电行业
大河财立方
2025-04-09 22:28:06
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产品首发、河南省智能配用电工程技术校企研发中心揭牌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鑫 文 朱哲 摄影】深化产教融合,创新驱动发展。4月9日上午,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产品首发暨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活动期间,河南省中原智能电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智能电气)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共建的“河南省智能配用电工程技术校企研发中心”正式揭牌,同时双方合作研发的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正式发布。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科技厅、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领导,以及中原智能电气、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时刻。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智能配用电行业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配用电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原智能电气作为一家高端智能电气设备制造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同时,也认识到智能配用电人才培养对于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中原智能电气携手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创新研发等方面深度合作,旨在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智能配用电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升级,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始终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吕村在致辞中表示,自2023年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原智能电气开展合作以来,双方在技术攻关、平台共建、成果转化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如联合搭建“河南省智能配用电技术校企研发中心”和“郑州市智能配用电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平台,攻克液冷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等。

中原智能电气总经理冯玉立在致辞中称:“未来,我们将以团队建设和三个‘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是构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团队,为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共同建设智能配用电运维中心,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服务体系;三是打造智能配电产品展示中心,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进程;四是建设精益化教学实践车间,构建‘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工程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据了解,中原智能电气自2003年成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通信、地产及公共设施建设等多个重点领域。该公司研发实力突出,持有5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和17项软件著作权,并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河南省科技小巨人”“河南省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等称号。

校企协同新成果,科研产品发布、研发中心揭牌

在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产品首发仪式环节,中原智能电气科技副总孙飞显详细介绍了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的研发过程和产品技术优势。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工程学院院长许栋刚对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在远程控制、智能运维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进行现场展示。

据孙飞显介绍,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产品采用了新型节能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扭矩大、效率高的特点。

许栋刚介绍,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创新性地运用高效液冷技术,有效攻克了高负载环境下服务器散热瓶颈,显著提升了设备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其搭载的智能监控系统可对服务器工作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通过精准温控算法实现冷却效率的最优配置。

“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的应用,能帮助企业降低能耗约50%,目前该产品已获得近一万台意向订单。”中原智能电气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随着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潘维成、中原智能电气总经理冯玉立上台缓缓揭开红绸,河南省智能配用电工程技术校企研发中心正式揭牌。

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杨学勇表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先后与企业共建有河南省智慧配用电工程技术校企研发中心等15个校企研发平台,解决了部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希望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此次成功经验为示范,继续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领域的优势,推动更多的校企研发中心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杨学勇称。

“教育、科技、人才通过产业结合在一起,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有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合作处副处长周党伟说。

周党伟表示,智能服务器液冷一体机是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原智能电气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成果,研发中心的揭牌,使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的产业资源、技术创新优势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平台。双方的合作,是企业和学校联合“答题”,最终在生产线上“验题”的生动实践,必将促进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