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更为稳健的银行理财,也开始赔钱了?
大河财立方
2025-03-29 13:57:03
近一个月来,很多投资者发现,在大家传统印象里“旱涝保收”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正在逐渐减少,不仅跑不赢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的情况。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近一个月来,很多投资者发现,在大家传统印象里“旱涝保收”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正在逐渐减少,不仅跑不赢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的情况。

债市调整波及银行理财,

选择赎回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郑州市民林奕(化名)最近有些郁闷。2024年,林奕存下了3万元闲钱,他打算把这笔钱用来投资理财。“银行存款利率太低,基金股票又风险太大,我就看中了一款银行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年化能到百分之四点多,当时觉得选到了一款非常不错的产品。”林奕在2025年的1月初买入了这笔理财后,1月的涨幅就超过0.2%,收益曲线稳定上升;但从2月中旬起,收益开始逐渐减少,随后出现亏损;3月后又回归正收益。截至3月20日,林奕购买的这款理财产品,2025年的收益率仍在0.2%左右。与产品前期宣传的4%年化收益相比,平均涨速显然不足。

近一个月来,诸如此类的情况并非个例。大规模理财产品收益下行,与债券市场的波动紧密相关。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已降至-0.74%,近三个月则为-0.71%。受此影响,大量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也遭受了显著冲击。

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访了几家银行,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尹琪(化名)表示,近期理财产品的波动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收益一定是大于定期存款和货币基金的。“很多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债券为主,2024年债市的涨幅相比往年过大,可能透支了部分未来的上涨空间。”尹琪介绍,如果推测2025年全年的表现,她认为大部分的银行理财的年化收益率还是能超过2%的。同时,她也提到,银行理财的过往业绩仅供参考,未来表现并没有类似“保底”的收益。

但是,在人们传统眼光里“旱涝保收”的银行理财出现大幅回撤,还是影响到了不少投资者的心态。在某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理财社群中,不少投资者都表示,已经赎回了部分理财产品,转而购买货币基金或黄金等商品资产。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建信理财、中邮理财、中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也密集发布公告,表示将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例如建信理财“嘉鑫”(13个月)定期开放固收发布的公告显示,自去年以来,央行下调部分政策利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出现下行,债券类资产收益降低,该产品调整前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3%~3.6%,调整后则变为1.0%~3.0%。

专家观点:固收市场波动时,投资者要避免短期情绪化操作

对于偏好稳健的投资者来说,固收类产品短期收益大幅下跌,心理落差可能更大。不过,多位专家均表示,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尽量不要以短期情绪驱动资产配置操作,而要持续关注产品的长期收益。

普益标准研究员何瀚文认为,整体来看,此轮债市调整主要由短期资金面因素导致,而并非趋势性反转。结合近年债市变动情况来看,此轮债市调整接近尾声的信号逐步显现,长期来看,资金面的扰动仍然是债市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债市的定价逻辑最终会回归基本面,有利于债市的宏观环境并未根本逆转,固收类理财产品凭借其稳定的票息收益等特征,依然在资产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何瀚文建议,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市场波动期间首先需要避免情绪化操作,妥善管理自身的收益、风险预期;其次是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资金使用需求来灵活调整投资决策;最后是要保持长期、理性的投资视角,合理安排大类资产配置比重分散风险,穿越市场波动周期。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近期债市大幅调整,是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主要原因。背后是资金面偏紧,央行对流动性管理的态度偏收敛导致市场对货币宽松的预期有所修正,以及股市上涨引发的“股债跷跷板”效应等。面对理财产品收益下跌,部分投资者会选择赎回,随着赎回压力累积,就有可能导致“赎回-下跌”负反馈,引发债市超调。短期看,债市情绪比较脆弱,市场波动会比较大,理财产品收益也会随之继续波动,但考虑到基本面形势和货币宽松取向并未逆转,后续降准降息仍可期,债市长期风险并不大。冯琳提到,从债市中长期走势来看,固收类理财产品仍然是稳健型投资者的重要选择,建议投资者提高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拉长持有期限。

民生加银基金研报提到,2024年四季度债市情绪过热, 2025年1月央行维持MLF利率不变,市场宽松预期落空,叠加两会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1月信贷开门红、2月PMI读数超预期,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改善的预期增强,债市情绪出现扰动。不过,从中证全债近十年来的走势来看,中间虽有波动,但整体仍然呈现向上走势。在债市波动较大时,投资者可以合理配置不同久期的债基产品,例如在市场下跌时更多关注中短债基,在市场上涨时更多关注中长债基。也可以通过在利率债、信用债、转债等不同投资标的各类型债基产品中进行切换,降低投资组合波动。

责编:王时丹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