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朱娟】在今年央视春晚的开场视觉秀中,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身着充满非遗元素的服饰惊艳亮相。她头上佩戴的桂花发饰,正是运用洛阳牡丹瓷工艺,由唐代白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洛阳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带着李子柒制作而成。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学武始终关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非遗文化越来越受欢迎,但这种热度往往停留在表面。真正的非遗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与市场结合,融入现代生活。
他还提到,非遗可以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比如,用陶瓷制作机器人外壳,融入大唐文化和服饰元素,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机器人服务员等,既突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兼具功能性与实用性。
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李子柒老师多次到洛阳向我学习牡丹瓷技艺,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思路。”谈起李子柒学习制作洛阳牡丹瓷的经历,李学武表示,李子柒对非遗文化情有独钟。他透露,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让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价值被更多人感知和喜爱。
近年来,随着李子柒等文化传播者的走红,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国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春节申遗成功后,非遗文化的热度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公司200多名员工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李学武表示,得益于非遗文化的火爆,不少年轻人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在他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的推动下,公司也保持着每年30%的增长速度。
创新,是贯穿李学武整个创作历程的灵魂所在。从对家传白瓷烧制技艺进行全面传承和大胆创新,创造出新派艺术陶瓷洛阳牡丹瓷,到研发出“陈设艺术”“家庭装饰”“饰品艺术”“日用艺术”“特别定制”“城市艺术”六大系列千余个品种,李学武成功将洛阳牡丹瓷的应用场景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创新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用陶瓷制作机器人外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作为非遗资源大省,河南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其中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同时,河南也是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河南”的美誉。河南现有全国瓷窑遗址国保单位12处,数量居全国前列,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可见一斑。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学武深知这一点。
他认为,非遗传承的首要任务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一定要有超前的思维,或者至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心去创新,创造出适合市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他强调,非遗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而应融入现代生活,兼具功能性与实用性,才能真正焕发新的生命力。
“今年春节之后,我连着去了两次杭州,参观人工智能企业。我在想,能否用陶瓷制作机器人外壳,融入大唐文化的服饰元素,做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机器人服务员。”李学武认为,通过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赋予其现代科技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将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你看,李子柒老师复出后制作的绒花、头饰等传统手工艺品,现在在商场里比原来卖得更火了。”李学武提到,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非遗文化的认可,也说明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形式走进现代生活,成为时尚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此外,李学武还强调,非遗文化要“走出去”,走出中国,走向国际。他希望通过推动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看来,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创新与传播,非遗文化可以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编: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