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携手打造咱自己的抗肿瘤新药 | 跟着“科技副总”去答题
大河财立方
2025-03-04 10:25:47
2016年,新乡王氏集团跨界至生物医药,与被返聘到河南师范大学的丁清杰博士团队联合创办了知微医药。同年,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马春华作为技术研发人员与知微医药一同研发BKT抑制剂,至今其已在该企业合作近9年之久

编者按:

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当前,河南正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探索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作为产学研融合的关键纽带,河南首批626名“科技副总”到企上岗,“最强大脑”与“市场触角”深度融合,为创新河南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大河财立方推出“跟着‘科技副总’去答题”系列策划,解码河南以人才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司高妍 实习生 刘程】“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我此前没预想到的。”近日,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微医药)“科技副总”、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马春华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

2016年,新乡王氏集团跨界至生物医药,与被返聘到河南师范大学的丁清杰博士团队联合创办了知微医药。同年,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马春华作为技术研发人员与知微医药一同研发BKT抑制剂,至今其已在该企业合作近9年之久。

如今,马春华又以“科技副总”身份入驻知微医药,从实验室走入企业生产线,生动诠释了河南“科技副总”机制的核心价值,让科研人才的“智力资本”与企业的“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啮合。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柔性引才助力科研成果转化

1月23日由河南师范大学和知微生物医药联合申报的1类新药TM471-1胶囊获得两项新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适应症为多发性硬化病(MS)。

上述成果是知微医药在I类创新药研发过程取得的新进展,是知微医药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其中就有马春华的身影。

在河南师范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马春华博士是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深耕基于靶点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药物绿色合成方法学开发两大研究领域。而在距离河南师范大学不到8公里的知微医药,他现在有另一个身份——知微医药的“科技副总”。2016年马春华与知微生物开始绑定,至今已将近9年,其间他已经深度参与并推动了I类创新药TM471-1的研发以及其治疗白血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药IND等研究。

如今,马春华兼任“科技副总”,又有何感受?“我是企业的一分子,除了参与技术研发,也可以参与企业发展规划,见证企业成长。”马春华说,往年他只在实验室里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文章层面,很难让其转化为产品,走向市场;而现在与企业共同开发,且企业以产品开发为导向,有资金、有人力等资源能将其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未来,我将发挥个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一方面积极推动产品的研发上市,除TM471-1外,其余产品管线TM-471-2(自身免疫性疾病)、ZW-610(实体瘤三靶点抑制剂)、ZW-620(实体瘤双靶点抑制剂)、ZW-630( PROTAC/分子胶技术)也正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建立涵盖靶标发现、候选药物发现、临床研究以及注册上市全链条的药物研发平台,让知微医药平台变得更加完善。”马春华说。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马春华表示,他还将借助其朋友圈,扩大公司研发团队,让产业、企业以及高校的资源加速融合,助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持续加强科研与企业协同,争取2到3年实现部分创新药上市

攻克一个技术难题,研发一项新技术,往往意味着企业走上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据悉,知微医药成立于2016年,由新乡王氏集团与留美博士丁清杰科研团队联合创办。其中王氏集团在2016年以前主要是以传统业务为主,拥有水泥、房地产、生物工程三大业务板块。

是何原因让王氏集团跨界至生物医药领域,且八年如一日地坚持投入?众所周知,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很烧钱的行业,尤其在创新药研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研发时间需10年,研发费用需10亿美元,成功率只有10%。”可见创新药研发难度。

知微医药融资经理曹承华说:“是情怀,2003年,王氏集团董事长王玉桥的姐姐王玉玲曾是新乡捐‘髓’第一人。或受其姐姐的影响,王玉桥对生物医药情有独钟,且作为企业的掌舵者,他认为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基业长青。”

正巧,2015年6月,丁清杰作为河南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河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来到了新乡。于是,2016年在省市政府的牵线下,王氏集团与丁清杰团队相识,并进行了交流,一拍即合,联合创办河南知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并与河南师范大学技术团队合作,瞄准抗肿瘤领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5年全球BTK抑制剂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261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自2017年伊布替尼获批上市后,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并将于2030年扩大至225亿元。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规模,知微医药深知自己是这个领域的新入局者,但依旧有信心,打造出让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领先世界水平抗肿瘤新药的信心。

“目前,知微医药建设了涵盖化学合成、分析、制剂及生物实验室,总面积超6000平方米,已组建了50余人科研团队。”曹承华告诉记者,现在“科技副总”的聘任,将再进一步拉近与河南师范大学的深度合作,加强科研与企业的协同,解决研发过程中诸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他们也将争取2到3年实现部分创新药有条件批准上市和企业上市的“双上市”目标。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