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概念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河南如何发力?
大河财立方
2025-02-25 08:19:19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过往的许多实践都在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迈进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程帅星 郝楠楠】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22年聚焦“三农”工作。其中,首次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

2月2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过往的许多实践都在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迈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河南有哪些优势?下一步又该如何发力?大河财立方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在2月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翁鸣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农业新质生产力具备三大特征:一是要有革命性突破、二是实现多要素渗透融合、三是要推动产业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比较丰富,包括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

“这一概念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以‘质效双升’为核心的新阶段。”三农学者、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其核心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全要素、全链条、全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推动农业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

瞄准农业“芯片”

中原农谷集聚领先要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生产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种业研发生产要素正加速集聚。

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平原示范区为中心,规划建设“中原农谷”。随后,省级层面多次下发专门文件规划建设。2023年,中原农谷管委会成立,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采取“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运营模式。目前,中原农谷管委会主任由新乡市市长兼任,足见高位推动。

这个春天,中原农谷愈见繁忙,已经形成科研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双聚集”的态势。

在科研创新方面,中原农谷汇聚了58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引进科研人员390名,其中“两院”院士14名,累计培育出优良品种161个,在多个育种领域取得突破;在生产要素方面,组建了河南种业集团、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联合种业公司等,引育一流种业企业约80家,先正达、中农发、九圣禾、中粮集团、五得利面粉等龙头企业在中原农谷建设育种和生产基地。

杨建国说,生物育种产业化是抢占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前沿高地的关键。中原农谷汇聚科研机构、企业等资源,形成“实验室—试验田—产业化”全链条创新闭环,这种资源集约化模式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

形成现代农机产业链

智慧农业“遍地开花”

农机装备,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在洛阳市,以“链主”企业中国一拖集团为引领,集聚了300余家上下游企业,可生产包括智能拖拉机在内的近百种现代农机装备,年产值约600亿元。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目前,河南省拥有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数量居全国第一,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作为产粮大省,河南以全国约十七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粮食,约四分之一的小麦,不仅保障了自身约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取得如此成就,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缺一不可,推广智慧农业,规模化、数字化种植更是功不可没。

翁鸣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这体现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要有基础的研究,还要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把生产力交到农民手里。”

新质生产力带动

富民产业崛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工作,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文件明确,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河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门类齐全、劳动力资源丰富。2023年,我省专项出台《关于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业、绿色食品业、文化旅游业等九大乡村富民产业,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以三门峡卢氏食用菌产业为例,近年来,当地先后与上海、四川等地农科院开展“院县共建”,创建河南金海中原食用菌研究院和林海兴华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开展菌种培育、产品加工、休闲食品和保健品研发等技术攻关。

如今的卢氏县,形成了“按季生产、干鲜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的发展新局面,带动3.5万户、11.8万人参与食用菌生产。

2024年底,河南再次召开全省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推进会,进一步部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可以预见,在新质生产力加持下,河南的富民产业将翻开新篇章。”杨建国表示。

河南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构建新的创新生态,河南如何突破?杨建国建议,以“中原农谷2.0”“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双轮驱动,开展更多行动。

在种业振兴方面,加快中原农谷种业实验室建设,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在农机装备方面,依托洛阳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攻关关键技术,实施“农机换新”工程;在智慧农业方面,推广“5G+北斗”精准作业模式,在粮食主产县建设万亩智慧农田示范区。

此外,还要创新体制机制,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探索“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三合一孵化模式;在乡村振兴示范县试点“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翁鸣建议,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协作链”建设。包括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市场化应用、产业化发展,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

其次,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补齐设施短板,利用新型技术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责任制,灵活高效防灾、减灾、救灾。

再次,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开展认知、技术培训等工作,建设切实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

最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明确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边界,细化市场化服务收费标准、管理标准等。

责编: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