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春旺】日前,随着险企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保险业整体的偿付能力表现也随之浮出水面。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1%,行业偿付能力整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仅有华汇人寿、三峡人寿、华安财险、安华农险等7家险企偿付能力未达标。
整体达标率提升 中小险企压力凸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1%,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5%、190.5%、254.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9.2%、123.8%、221.2%。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统计,截至2月22日,已有140余家保险公司披露了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从披露的整体数据看,偿付能力达标公司占比逐步提升,2024年一季度未达标险企为13家,二季度降至12家,四季度进一步缩减至7家,反映出行业整体风险管控能力增强。
2024年一季度未达标公司中,人身险5家、财产险8家,到第四季度,仅有华汇人寿、三峡人寿、北大方正人寿3家人身险公司及华安财险、安华农险、珠峰财险、前海联合财险4家财产险公司未达标,数量显著减少。
从风险评级分布上看,截至第四季度末,已披露风险综合评级的131家险企中,C类7家、D类清零,较一季度C类11家、D类2家明显改善。
业内人士认为,改善动因一方面是监管政策优化,金融监管总局延长“偿二代二期”过渡期至2025年底,并实施差异化资本要求,缓解了部分中小险企的短期压力。另一方面是行业密集增资直接提升偿付能力,加上多家险企业务结构调整,砍亏增效,推动综合成本率下降。
风险综合评级成未达标险企核心短板
尽管行业整体改善,但部分中小险企仍因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而“亮红灯”。2024年未达标险企中,90%以上因风险综合评级低于B类,涉及公司治理、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维度问题。
例如前海联合财险,其2024年第一、二、三季度评级结果均为C。该公司在报告中指出,预计主要扣分项为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目前公司偿付能力承压。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数据上看,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仅有107.12%,已临近监管“红线”。
珠峰财险在报告中表示,公司2024年第二、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评价结果为C类。公司此前处于可资本化风险相对较大状况,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低、内源性资本不足。本季度增资工作落地,公司可资本化风险得到有效改善。
北大方正人寿报告中提到,因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时间维度影响尚未完全消失,公司可资本化风险得分仍处于较低位水平,影响了2024年二、三季度评级结果。
而华汇人寿则存在治理结构“硬伤”。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自2013年起,拟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取得任职资格核准,致使董事会、监事会不能正常运行和履行相应职责,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长期以临时负责人身份履职。公司的主要合规制度政策未经董事会审批,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
另因新产品报批受限,业务经营停滞,无法实现经营目标。华汇人寿表示,2024年第四季度,该公司仅存一款可售团体定期寿险但无法形成团体保障计划,且未成功备案新产品、开展新业务,使得该公司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增资与治理双管齐下
未达标险企通过“自救+他救”组合拳化解风险。
增资扩股成资本补充的主流选择,例如三峡人寿引入重庆4家国企增资15亿元,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推动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49.09%逐步回升;珠峰财险获西藏监管局批准增资8000万元,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可资本化风险显著改善。
加强业务与治理改革。华安财险成立扭亏增盈工作组,优化承保端资本消耗,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敞口,同时公司增资扩股方案已获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公司将按照增资扩股方案,加快引进优质投资者补充资本,进一步提升公司偿付能力水平;安华农险加强应收保费清收,调整投资策略,如降低权益类资产占比,2024年三季度综合成本率下降5个百分点。
尽管2024年行业偿付能力达标率提升,但中小险企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股东出资意愿下降,发债融资门槛高,需满足净资产、合规等要求,导致资本补充难度大;中小财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普遍超100%,依赖车险等低利润业务,盈利模式单一;在公司治理方面,痼疾难除,如华汇人寿治理僵局持续十年,需引入战略投资者重构股权。
业内人士指出,在监管政策支持与险企主动改革的合力下,行业风险逐步收敛,但中小机构仍需在治理优化、资本管理及业务创新上持续发力,方能在2025年化险攻坚战中实现真正突围。
责编:李文玉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