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张勤生: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破解陪护难 | 两会好声音
大河财立方
2025-01-19 22:17:22
“无陪护”病房作为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同时收费相对合理,更重要的是可让家属从繁重的看护工作中解脱出来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鑫】多年来,“一人住院,全家忙乱”的困境使得住院陪护成为社会痛点问题。作为一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无陪护”病房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关注。

“虽然‘无陪护’病房有较大优势和广阔的需求,但在医疗系统推广中却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2025年河南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勤生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带来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的提案。

“无陪护”病房试点较少,推广进程缓慢

“无陪护”病房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替代家属承担生活照护,推动病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相结合,最终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与以往人们熟悉的自己雇请护工不同,“无陪护”病房制度下的护理人员需要纳入医院一体化管理,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

张勤生表示,“无陪护”病房在解脱患者家属的同时,大大提高护理质量,规范病房秩序,减少院感发生率,也可避免目前自聘护工价格偏高,缺乏统一监管等乱象。尤其对于老龄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等更具意义。

事实上,早在2010年,我国就开始推行“无陪护”病房试点,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多家医院都推出了“无陪护”病房。

不过,张勤生关注到,虽然已试点十多年,国家层面出台许多政策鼓励“无陪护”病房模式发展,“无陪护”病房仍存在试点较少,推广进程缓慢的问题。

据介绍,在该领域走在前列的包括福建、浙江、天津等地。其中福建省出台文件,要求从2024年1月起“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

张勤生建议,河南省可借鉴福建等地的成功模式,制订或修订规范性文件及标准等,加快明确“无陪护”病房的目标、范围、实施步骤、时间节点等,进一步优化“无陪护”病房规划布局,在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推广。

同时,医院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一定比例的“无陪护”病房,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一种补充性的服务选择,特别是对于病情较重、需要专业护理的病人,这种服务更为必要。另外,不断完善费用分担机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将“无陪护”病房的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加快体系建设,力争相关政策早日出台

“无陪护”病房是作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因何推广进程缓慢?

张勤生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医疗机构人员不足,推动基础薄弱;二是患者观念障碍阻挠,多持观望态度。

张勤生表示,在我国注册护士缺口达350多万人的境况下,护士日常工作量已经超饱和,“无陪护”病房模式在减轻患者家属负担的同时,却加重了护士工作量。同时医院无论与第三方合作还是自主招募护理员,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成本来建立和维护。

对此,张勤生建议,加快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参考“UU跑腿”等成功经验,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和约束机制,医院和第三方公司双重监管,建立护士与护理员有机互补的陪护模式,建立“无陪护”病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确保“无陪护”病房的服务质量和安全。同时加大对“无陪护”病房试点的财政投入,对试点医院给予额外支持,

张勤生还提出,应加大护理员职业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培训力度,设立医疗护理员培训中心,搭建医疗护理员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平台等,逐步规范护理员队伍,增加护理服务供给。

此外,“无陪护”护理的接受度也需加强。“中国传统观念中往往觉得患者需要亲人陪伴,陪护是孝心与情感的体现,不少老年患者更习惯于家人照料,同时还担心医护人员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要求。尽管自己找护工面临付费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不少家属仍对‘无陪护’病房护理持观望态度。”张勤生说。

对此,他建议,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全新理念。“无陪护”病房作为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同时收费相对合理,更重要的是可让家属从繁重的看护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建议医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透明的信息实时披露机制,及时向患者和家属公布相关数据和信息,让其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通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

张勤生还表示,“无陪护”病房涉及卫生健康、民政、医保等诸多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患者住院“无陪护”相关服务规范、运行保障和考核评价机制。“建议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无陪护’病房的实际需求和实施对策,力争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张勤生说。

责编:史健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