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 上海报道】12月16日,IPO过会21个月的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鑫生活)提交注册。该公司于2023年3月21日过会,保荐机构为华安证券。
恒鑫生活主要从事纸制与塑料餐饮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为瑞幸咖啡、史泰博、亚马逊、喜茶、星巴克、益禾堂、麦当劳、德克士、Manner咖啡、汉堡王等众多企业的纸制与塑料餐饮具提供商。本次IPO,该公司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拟募资8.28亿元。
现磨咖啡、新式茶饮客户收入占比近一半
招股书显示,恒鑫生活的主要产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PLA淋膜纸杯/碗、PLA淋膜纸餐盒,PLA杯/盖、PLA餐盒、PLA刀叉勺、PLA吸管,纸杯套等;以及不可生物降解的PE淋膜纸杯/碗,PP/PET杯/盖、餐盒,PS杯盖等。
恒鑫生活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各类定制化的纸制与塑料餐饮具。其主要客户除各类餐饮企业、大型企业或机构、零售商等终端客户外,还包括国内外贸易商客户。该公司对两类客户的定价方法、结算模式、风险转移时点、权利义务承担等均无较大差异。
目前,该公司已成为瑞幸咖啡、史泰博、亚马逊、喜茶、星巴克、益禾堂、麦当劳、德克士、Manner咖啡、汉堡王、Coco都可茶饮、古茗、DQ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纸制与塑料餐饮具提供商。
财务数据显示,恒鑫生活的业绩表现亮眼。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恒鑫生活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19亿元、10.88亿元、14.25亿元、7.33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16万元、1.63亿元、2.14亿元和1.0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现磨咖啡、新式茶饮客户销售收入占恒鑫生活总营收比重逐年增大。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恒鑫生活对现磨咖啡、新式茶饮客户的销售收入合计分别为1.98亿元、3.52亿元、6.51亿元和3.2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8.45%、33.41%、46.65%和45.04%。
对此,恒鑫生活表示,2021年至2023年,受益于现磨咖啡、新式茶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主要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多,公司对现磨咖啡、新式茶饮客户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为81.30%;2024年以来,全国餐饮行业收入增速整体有所减缓,公司对现磨咖啡、新式茶饮客户的销售收入仅较上年同期增长15.36%,增长放缓。
可降解塑料成未来蓝海,禁限塑政策问题被重点问询
按生物降解属性,恒鑫生活的产品可分类为可生物降解餐饮具和不可生物降解餐饮具。在两类餐饮具中,可降解的PLA淋膜纸杯、PLA杯盖,以及不可降解的PE淋膜纸杯、PET/PP塑料杯的销售占比较高,是该公司的主力产品。
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恒鑫生活可生物降解餐饮具销售收入占比过半,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9.19%、52.56%、54.04%和57.63%。可生物降解餐饮具的毛利率为38.90%、40.70%、40.60%和39.36%;不可生物降解餐饮具的毛利率为32.20%、31.79%、31.34%和29.29%。
2020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禁塑令”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印发,提出到2025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此外,国内的地方、行业以及国外均出台有不同的禁限塑政策。随着这些禁限塑政策的落实,可生物降解塑料也将迎来市场蓝海。对于恒鑫生活受到境内外禁限塑政策的影响,在审核问询函中被深交所关注。
对此,恒鑫生活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销售受境内外禁限塑政策影响较小。但若未来禁限塑的区域与行业范围扩大,可能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但公司可生物降解餐饮具产品线齐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替代多数不可生物降解餐饮具;公司在可生物降解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具备各项产品研发、改进的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改进,满足可生物降解餐饮具市场新增需求。
近年来,恒鑫生活采购的生产设备具有对可/不可生物降解产品加工的通用性与兼容性,能够灵活切换生产可/不可生物降解产品。该公司专用于生产不可生物降解产品设备中,仅有1台PE淋膜机、3台PP/PS片材机需要经过改造用于可生物降解产品生产,其中将PE淋膜机改造为PLA淋膜机的费用约为80万元,改造周期约30天;将3台PP/PS片材机改造为PLA片材机的费用约为150万元,改造周期约30天。
同时,恒鑫生活IPO募资的大部分也将用于可生物降解的PLA制品研发。招股书显示,本次IPO募资额8.28亿元将用于投资4个项目,其中,“年产3万吨PLA可堆肥绿色环保生物制品项目”的计划投资额为5.38亿元。该项目计划建设年产3万吨PLA可堆肥绿色环保生物制品的智能工厂,生产产品包括PLA纸杯、杯盖、杯套纸碗、刀叉勺、吸管等。
仍有16家企业IPO过会一年未有进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沪深京三大交易所官网显示,共有23家企业IPO已过会,但未有下一步进展,上交所3家、深交所16家、北交所4家。其中,在2023年就已过会但目前仍未有进展的有16家企业,包括华电新能、烨隆股份、同宇新材、广东建科、明美新能、艾芬达、新恒汇、太力科技、建发致新、长城搅拌、渡远户外、多彩新媒、云汉芯城、湖南兵器、矽电股份、博华科技。
记者注意到,目前,IPO过会后仍未有进展时间最长的是博华科技。在2023年1月,博华科技就通过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审核。但截至目前,博华科技仍未提交注册。
博华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关键设备健康管理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客户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轨道交通(地铁扶梯、轨交机车)、电力、煤炭等行业中,主要客户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公司。
像博华科技这样的企业早已通过上市委会议,为何迟迟未能提交注册?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IPO过会后企业长时间未能提交注册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企业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善自身的财务状况、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满足监管要求;市场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调整以及行业竞争态势的演变,也可能影响企业的注册决策。
“此外,一些企业可能面临法律合规性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资金需求以及发行时机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提交注册的进度。”江瀚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