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梦想都值得绽放
腾讯新闻
2024-11-06 10:58:14
腾讯新闻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五集纪录片《向上的我们》,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创业故事,聚焦他们如何从细微入手,逐渐成就一番事业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人们逐渐有着两种趋势:

一种是只关心宏大、过于放大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梦想。

另一种是不断下沉、过分缩小自己,以“躺平”作为逃避努力的借口。

擅于捕捉潮流的媒体,同样将镜头对准成功人士,或是聚焦那些失败者。

凸显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挖掘一些所谓的“价值感”。

可对身边那些默默耕耘的平凡人,缺乏关注。仿佛没人在意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

腾讯新闻聚焦平凡中的不平凡

渐渐,我们忽略了在无法着陆的自我和“躺平”之间还有另一种选择:从小事着眼,踏踏实实做好一些具体的事情,去为周遭或者行业带来一点小小的改变。

而这,才应该是我们普通人的常态。

腾讯新闻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五集纪录片《向上的我们》,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创业故事,聚焦他们如何从细微入手,逐渐成就一番事业。镜头放大他们的平凡、生活的重复、创业的苦恼,同时也展现他们日复一日中所积蓄的力量。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小微企业主,分别来自农业、养老、餐饮、非遗、新质生产力五个领域。纪录片以十分钟的凝练篇幅呈现他们的创业经历、心态变化,更突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如何努力带动身边的人和所在的行业不断向上发展。

平凡人生如何发光发亮

第一集 小渔村变身海洋牧场

32岁的“富三代”陈佩,家族从事金鲳鱼养殖,但他不想像祖父辈一样埋头苦干,于是选择离开渔村,去往北京发展,很快成为有着6000万年销售额,年薪几十万的成功人士。

繁忙的工作,使他一年只有一次的回家机会,每次回家,他都看到了家乡发展的不足。陈佩的家乡湛江雷州市流沙村是重要的金鲳鱼饲养基地,他外祖父就是最早带领村民养金鲳鱼致富的人。最富的时候钱都用麻袋装,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可2007年因为气候灾害的原因,流沙村金鲳鱼产量锐减,很多人选择离开家乡,流沙村从此一蹶不振。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陈佩想着家乡会有更多机会摆在眼前,于是下决心从北京回到流沙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在家乡努力掀起一片“风浪”。

但现实并不如想象般美好。刚回来陈佩姿态摆得很高,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很快发现不是那么容易。他时常感觉无助,焦虑得睡不着觉。

陈佩出海喂鱼

后来在外祖父的鼓励下,他努力推动渔业的升级转型,打造海洋牧场、发展海上直播,打响流沙村金鲳鱼的名堂。

逐渐,海洋被盘活了。但陈佩却有着更大的梦想,他希望吸纳更多优秀年轻人回农村工作,人才多了,乡村才充满活力。

海上牧场

第二集 闯进养老圈的年轻人

曾是职场猛将的王宇,有着大厂人的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抗压能力强、适应性强。直到2021年,他辞掉大厂工作回贵阳创业。因为帮朋友的亲人联系养老院,让他看到养老产业的广阔前景。他用四个月时间走访了100多间养老机构,发现大多是原始型作坊,大胆入局养老业,甚至带着一点野心:提升行业的水平。

王宇查房

可刚从事养老业半年,就因为几起突发事件,使他面临高额的家属索赔。当他数次面对老人离世,生死观也遭到冲击。疫情的原因更使得养老院处于濒临破产的经营状态,人人看好的蓝海事业其实波涛汹涌,巨大压力下的王宇患上了深度抑郁,常常躲起来哭。

他咬牙坚持下去,逐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见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从不能认知到简单进行互动,成为他一辈子骄傲的事情。不光王宇,他身边人也同样如此,看着照料的老人状态一点点变好,养老院的员工都感到无比满足。

养老院为老人过生日

养老,就是让老人有价值有尊严的活下去。

第三集 火辣自贡菜爆改米其林

自贡青年廖晓鑫从小就感到家乡的封闭,想到更大城市实现自己价值。后来他去往大城市成为一名设计师,可从没忘记根在哪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乡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有很多未知等待他去探索。

廖晓鑫

于是,廖晓鑫把精力集中在和自贡有关的一切,先是和朋友在家开了一家自贡私房菜,每个人只负责四道菜,却把每道菜都做到极致,火爆到要提前几个月预定。他想打破人们对自贡菜“子姜小米辣爆炒”的刻板印象,做不被定义的自贡菜。

同时一个更宏大志向在他脑海里酝酿:拿米其林。

2019年廖晓鑫将代表自贡菜巅峰的会馆菜融合创新,创办了辛厨房,正式进军高端餐饮。为了复刻一道失传的自贡菜,他不断拜访老师傅、查阅资料,历经八个版本,重新挖掘自贡菜的精髓,融入更高的价值感。

复原失传的合浦还珠

正当一切走向正轨时,餐馆遭遇了疫情,每月面临几十万亏损,连员工都心疼他主动提出降低工资。疫情结束后,辛厨房又重新火爆,此时它不再只是一家餐馆,更承担了传播自贡文化的使命,也终于入选米其林指南推荐餐厅。

廖晓鑫努力把自贡菜推向更高的舞台。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植树人”,种树、养护,直到生长出一片繁茂的森林。

第四集 走向世界的量子计算机

“80后”的项金根最遗憾的是他们这代人没能赶上电脑发明所带来的那轮信息技术革命。

最近几年,传统计算机的算力增长遇到瓶颈,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或将引领未来技术革命,成为全球重点科技领域。这让喜欢挑战的项金根,极度兴奋。

这个本硕博就读于清华,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又在加拿大从事安稳的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决定放弃“一眼看到退休”的生活。

2018年项金根回国发展,在深圳创办了量旋科技,汇聚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为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研发贡献力量。仅一年就发布了世界第一台桌面型核磁量子计算机——“双子座”。

如今这台主要服务于教研的产品,经过几年更新迭代后,销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团队的技术热忱不止于此,他们想打造产业级的量子计算机,未来将给各个行业带来巨大能效提升。但在这期间,美国对华芯片的管制措施出台,量旋科技又踏上了量子计算机的全链条自主研发之路,以减少封锁带来的影响。

量旋科技超净间

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超净间,2023年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超导量子芯片,202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整机出口海外的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

量旋科技科研人员正在组装超导芯片

量旋科技研发的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

他们的梦想是,未来可以将大型的超导机器变成一台桌面机器,过去几百年做的事如今三分钟做完,并且价格是大家可以负担得起时,量子计算才真正变成生产力的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这也正是这群年轻人所追求的意义:改变世界。

第五集 藏羌绣编织新生活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杨华珍的心中,2008年还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报社记者的她,除了报道灾区情况,就是想着如何帮助受灾的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藏羌族后人,杨华珍从小学习绣花,上班以后也不断研究藏羌族编织与传统挑花技法如何与现代艺术进行结合。2008年她辞掉工作,组织了一批寨子里会刺绣的老姐姐一起靠手艺去成都闯荡,目的除了赚钱,更重要是忙碌能帮她们忘掉阴影。

羌寨村民

在杨华珍的带领下,她们不光还上了建房子的贷款,更有人借此走出了大山。她们还组织培训班,一面培养传承人,一面帮助山区女性,特别是残障女性,通过手艺自立,有人还因此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热爱。

唐素华 小儿麻痹症 47岁开始跟杨华珍学习手艺后 不仅收入提升还成为藏羌绣传承人

杨华珍一直希望让非遗返回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她与爱马仕、星巴克、植村秀等国际大牌都有过合作,努力把羌绣推向国际舞台,在她看来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

杨华珍不光是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更通过帮助一个人,鼓励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人。面对镜头,一位曾经跟杨华珍一起闯荡的老姐姐说:

“经历过灾难的人,更晓得生命的价值,更要好好地活下去。”

为何向上?怎样向上?

通过聚焦这些小微企业主的创业故事,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离开-回来”的过程。曾经,他们奋不顾身想要离开家乡,当见过了世界的浩瀚,他们却不约而同投身到带动家乡发展建设中来。自己也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发生着蜕变。

牵引他们向上的力量,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希望能对带动周围人、改变整个社会。他们坚信只有无数的微小汇聚在一起,才能迎来光亮。

但在发光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磕磕绊绊。

当前路暗淡的时候,总希望有人能给一束亮。

建设银行对于很多小微企业而言正是一份光亮。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有着较大差距,更难获得资源。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纾解小微企业发展之困。在建行的支持和陪伴下,一批小微企业正茁壮成长,助力每一个梦想。

结语

无论是放大还是缩小,其实都是在回避我们本来的样貌。

我们害怕承认自己的平凡,害怕自己的努力看不到结果。

腾讯新闻和建设银行携手推出《向上的我们》,让我们看到平凡的人只要足够努力,一定能发出自己身上的光,哪怕微弱,汇聚多了,也能照亮这个世界。

再小的梦想也值得绽放。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