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关帅康 夏晨翔 文 洪昊旸 摄影】殷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起源地,商丘在推进殷商文化探源、挖掘殷商文化内涵上采取了哪些举措?
10月24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商丘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翁铁军介绍,近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殷商之源文化建设为牵引,重点通过三方面工作推进殷商之源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学术研究和考古实证,获得大量资料和成果
从先商到古宋,自汉唐至明清,商丘的历史绵延千年,可谓“一城阅尽五千年”。做好“殷商之源”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阐释,对商丘市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财立方记者现场获悉,商丘市以文明探源工程为依托,全面推进学术研究和考古实证,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等重点工程,推动国家和省级研究机构在商丘设立工作站、分会,深入挖掘研究殷商文化的源与流、内涵特质、生活礼制,获得大量资料和成果。
翁铁军介绍,在永城王庄遗址,商丘市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特大型墓葬,是目前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全新样本。
“在宋国故城遗址,商丘市发现两周、两汉、隋唐、宋金以及明清不同时期的城墙夯土遗存上下叠压,‘城摞城’的奇观展示了商丘丰厚灿烂的文化,更以实物形式进一步印证了商丘3000多年不移位、不断代的中国古城池建设史。”翁铁军说。
一体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进群众文化福祉
商丘市文化产品的输出,与群众喜欢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翁铁军介绍,商丘市用心做好精品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编创了《小推车》《睢阳忠烈》《故道槐花香》等大量文艺作品,建成并免费开放了33个城市书房,初步构建起10分钟文化服务圈。
“此外,商丘市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将非遗纳入产业发展之中,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的市场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翁铁军表示。
据了解,“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王公庄村有900多人从事绘画和相关产业,年销售画作9万余幅,产值近亿元。商丘非遗剪纸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被多国领导人收藏。夏邑县火店镇生产的宫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推进传承创新,促进文旅繁荣和业态培育
殷商文化与文旅碰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商丘市打造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先行试验区、华夏历史文明殷商文化之源传承创新区、著名华商拜祖圣地的核心抓手。
翁铁军表示,商丘市制定了殷商之源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初步确定了“一区一群两带四径”文旅发展空间格局,重点推进商丘古城、火神台、汉梁文化公园、花木兰故里等一批文旅体验项目,打造了868、唐虞等一批青年创新创意基地。云华梦沉浸式剧场、短视频拍摄基地、考古研学基地等一批业态受到广泛欢迎。
“商丘是河南有名的‘戏窝子’,我们围绕戏曲丰富培育妆造、体验等多种业态模式,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又以戏为媒扩大了消费市场。”翁铁军说,今年国庆期间,商丘市举办了豫剧文化展览、豫剧快闪、豫剧大巡游等一系列沉浸式主题活动,吸引游客36.5万余人。
责编:李文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