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竹沟“小延安”:孤山冲里的货币
大河财立方
2024-10-12 12:31:57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设立,烽火岁月中的金融堡垒

大河财立方《极刻》第984期

编者按: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史,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红色金融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为现代金融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蕴含的红色金融精神至今仍是中国金融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中州农民银行为典型代表的中原红色金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斗争智慧、奋发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蕴含着“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稳定货币、服务大局”“管理信贷、服务民生”“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等红色金融精神。

漫漫征程、初心不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委党校(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大河财立方联合推出“红色金融档案”策划报道。本组策划以档案走进历史、用档案深度对话、借档案连接古今,在窥见历史切片中,还原发生在中原大地的红色金融故事。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文 朱哲 摄影】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一张张由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的货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些货币不仅图案设计精美,票面布局优雅,还巧妙地融入了套印、编码等多重防伪技术,令人赞叹不已。

提及这些珍贵货币的由来,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讲述了一段往事:“1957年,当地老人赵仲贤得知竹沟革命纪念馆正在征集文物,他毫不犹豫地扒开了自家的墙洞,从中取出了珍藏多年的二百多张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货币。这些货币是他多年的心血,但他却无偿捐赠给了纪念馆。”

寥寥几句述说,把人带回了那个峥嵘岁月。

竹沟革命纪念馆揭秘,

孤山冲货币流通背后

竹沟镇,坐落于伏牛山与桐柏山余脉交会的小盆地之中,因翠竹满沟而得名,亦曾被誉为“小延安”。镇上始建于1956年的竹沟革命纪念馆,珍藏着近千件文物、文献和图片,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诉说着抗战时期的辉煌与艰辛。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在抗战时期,竹沟的资金来源多元化,包括中央拨款、打土豪及没收汉奸资产、群众团体捐赠以及国民党军政友人的资助。这些资金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介绍说。

纪念馆后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静静矗立,古朴厚重的青砖小瓦古建筑,仿佛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1944年,日寇发动战役,大片国土沦陷,确山孤山冲一带币制混乱,日伪政权投放大量军用票和“中储券”,使根据地人民苦不堪言。鲁金亮说,在此危急关头,新四军第五师挺身而出,组建豫南挺进兵团,在孤山冲一带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发行了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货币,以抵制日伪经济侵略,维护根据地经济独立和人民权益。

据鲁金亮介绍,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先后发行了15种、24个版别的货币,以及各类流通券、兑换券等。在孤山冲抗日根据地,这些货币与中储券、法币等共同流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边区建设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主要是支持发展生产和供给财政开支,其中以前者为主。因此,发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贷款,大力支持边区建设事业,成为边区建设银行的重要任务。”

曾在孤山冲根据地使用过的货币

如今赵仲贤老人无偿捐赠的二百多张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货币,正在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区橱窗里无言诉说着昔日的故事。“这些历经风雨保存下来的钱币,如今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妥善保存在纪念馆内,成为金融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鲁金亮说。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设立,

烽火岁月中的金融堡垒

七十余年前,中原大地烽火连天,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英勇抗击日寇,展开了一场场生死较量。

为稳固并发展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并据此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以刘少奇为书记,坐镇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指挥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广阔地域的抗日及新四军工作。

在中原局的领导下,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应运而生,李先念、郑位三等人领导的新四军纵队成为中坚力量。为应对日寇的经济封锁和军事“扫荡”,根据地党委、行政公署及抗日武装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1941年4月在豫鄂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上,决议组建银行、发行货币,以稳定经济、保障供给。

据金融时报《中原抗日根据地红色金融记忆》一文记载,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在此背景下艰难创立,总行初设于湖北省京山县小焕岭的一个山洞中,历经多次迁徙,条件极为艰苦。银行工作人员约20人,均为党组织精心选拔的精英。随着根据地扩展,银行在河南省内设立了信南、襄南等多个分行。

银行主要业务包括:发行边币,以实物为基础确定币值,稳定物价,抵制日伪货币侵入,同时维持法币使用,减少群众损失;控制贸易,建立对敌贸易统治局,管制对外贸易;支持手工业者,通过拨款和贷款扶持各类工厂;代理发行边区救国公债,支援前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发行的货币种类多样,既有主币也有辅币,还有大额票面货币,有效保障了部队给养、党政机关费用,打击了日伪币,稳定了人民生活,支持了边区经济建设。

据老同志回忆,在艰苦条件下,银行币的发行保证了抗日部队和政府的供给,稳定了金融市场,鼓舞了军民斗志。银行工作人员常备挑夫和长条形布袋,遇敌情紧急时,迅速装上银圆撤离。为扶持贫困户自救和小本经营者,银行采取了“越穷越贷”“有借有还”的措施。尽管物质生活微薄,每人每天仅1斤米、油盐各5钱、菜1斤半、零用钱5角,但银行工作人员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共同为抗日事业奋斗。

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成立及其金融业务开展,为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书写了抗日金融斗争的辉煌篇章。

发行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

成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支柱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作为新四军第四师在华中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建立初期便面临着严峻的物资短缺挑战。1939年春节前夕,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师前身)库存告急,仅剩4元,彭雪枫司令员甚至卖掉个人战马以解燃眉之急。

为应对困境,中共豫皖苏省委与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39年7月共同决策,由边区各县印制发行流通券,包括萧县、永城县、夏邑县等地的流通券。这些流通券的发行,不仅缓解了新四军的抗日经费压力,支持了根据地建设,还有效驱逐了日伪币,保护了群众利益,激活了根据地金融市场。

1940年,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步入全面发展阶段,财政建设得到加强,其中征税、征粮和货币发行成为主要标志。同年10月,为统一货币发行,豫皖苏边党委决定停止各县流通券的发行,创立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并由联防委员会统一印制发行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由于当时尚未成立边区政府,故不称“边区”而称“豫皖苏边”。

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的印刷任务由原永城县流通券石印所承担,后扩建为印刷厂。发行的边币种类繁多,包括辅币和主币,制作精美,其中印钞用的铜票版更是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从上海敌占区带出,珍贵异常。豫皖苏边币的发行,标志着抗日根据地政权的逐步扩大和巩固。

1944年8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主力重返淮北路西。为减轻群众负担,安定社会民心,部队不仅不从当地筹款,还拿出大量法币收兑过去发行的流通券和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并决定重新印制后期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及淮北地方银号币、淮上地方银号币(统称“抗币”)。

“抗币”的发行,对根据地内的日伪币和土杂币形成了有效打击,维护了金融秩序和币值稳定,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货币制度。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的信任,坚定了他们将日寇赶出中国的决心。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