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极刻》第982期
This is a modal window.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萨 文 常芳敏 视频策划 朱哲 拍摄剪辑】在洛阳市新安县档案馆里,大河财立方记者见到一张70多年前的布告。那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二月,新安县民主政府发布的一张反假币布告,其所指的假币即假冀钞。
《新安县民主政府布告》(新安县档案馆馆藏)
1947年9月,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作为随军银行在新安县石井乡的印头村成立。随着战争格局的转变,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完成使命后汇入了历史长河。
1948年4月5日,人民解放军再克洛阳,洛阳解放。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副经理王泉带领该行部分同志从新安县随大军进驻洛阳,建立银行机构。同年6月,中州农民银行洛阳市行在洛阳市东大街正式建立。
冀南银行、中州农民银行虽在洛阳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在洛阳乃至河南金融发展史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过黄河,
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成立
洛阳市新安县是解放军强渡黄河后,最早登陆上岸的豫西革命根据地。
1947年8月22日至24日,陈谢兵团挺进豫西,抵达新安县西沃一带。1947年9月中旬,中共太岳区党委派宣传部部长李哲人到新安县印头村召开会议,宣布建立太岳区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负责领导豫西地区的解放事宜。
据《洛阳地区金融志》记载:随着太岳区五地委、专署、军分区的建立,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也于1947年9月在新安成立,发行冀南银行钞票。“冀钞”是军用流通券,是刘邓大军携带的钞票。
太岳区五地委、专署、军分区在三王庄工作旧址
1947年10月至1948年4月,新安县境内敌我双方基本上处于“拉锯”状态,在“拉锯”中,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大致上也是处于流动状态,由印头村迁到刘黄村的三王庄,再由三王庄迁驻到古村。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作为随军银行,紧跟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不停流动。
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红色文化展示馆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的信息,记者探访了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红色文化展示馆,从馆长郭文奇口中听到了一些战争年代的金融故事:“我父亲年轻时经常给部队担票子,他说古村以前有个老太太叫张秀英,她家隔壁就是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老太太说隔壁院子里经常有人提着、担着票子出出进进,好像是开银行的。”
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在古村停驻了约二个月时间。随着洛阳的解放和太岳区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的撤改,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的大部分人员跟随部队进驻洛阳,建立机构成立中州农民银行,少量人员留在新安县做善后归并工作,在新安县发生的一些业务后归入中州农民银行新安县支行。
虽然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在新安的时间仅有9个月左右,但它却把红色金融的种子撒向了河洛大地,成为新中国洛阳金融业的源头。
中州农民银行新安县支行,
银元由晋入豫的接收点、转运站
1947年下半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渐建立了以河南为中心,连接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四省的中原解放区,并先后建立起人民政权。中原解放区面临着“民生”与“财政”两大难题,这两大难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钱。在此背景下,中州农民银行酝酿诞生。
在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州农民银行,是先发货币后有银行,先有支行后有总行。
中州币
《南阳平顶山钱币发现和研究》一书中记载,当时,由于冀南银行(后为华北银行)无法掌握中原解放区的物资与市场的变化,再加上战争期间形势变化较快,造成了物价波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拒用现象。到中州币的发行条件成熟后,中原局就决定发行本区的本位币——中州农民银行币。
据《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记载:“中州农民银行分支行中最早建行的是1948年5月1日建立的豫皖苏区界首支行”。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分行退休干部王戈锋等在红色金融资源发掘中发现,此前,中州农民银行已经建有一个新安县支行。也就是说,新安县支行应该是中州农民银行最早建立的支行。该说法目前尚待进一步考证。
这是由新安县的地理位置和中州农民银行的建立目的所决定的。
王戈锋告诉记者,那时群众不信纸币。因此,发行中州币必须有银元做支撑。在筹备中州农民银行时,冀南银行按照党的指示,准备了一大批银元作为中州币的发行基础。这些银元从山西进入河南,由济源过黄河再到新安,是一条最佳路线。中州农民银行新安县支行,自然而然就成为这些银元由晋入豫的接收点、转运站。
据中共新安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红色记忆》记载,“1947年至1948年,新安县城第二次解放,中共新安县委、新安县民主政府驻刘黄村刘氏祠堂。”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抽调李绍禹、江东三等同志于1947年底从济源过黄河到新安县,次年初依靠新安县民主政府和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在刘黄村一带组建了中州农民银行新安县支行,为接收从山西运过来的银元做准备。1948年5月,李绍禹、江东三等同志在鲁山县白象店村建立了中州农民银行第一印钞厂印制中州币。
“钱袋子”保障“枪杆子”,
中州币为解放战争提供有力支持
中州农民银行洛阳支行旧址
1948年6月,中州农民银行洛阳支行在老城东大街(现存旧址为306号院)成立,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分行的前身。1948年6月,中州农民银行洛阳市行在洛阳市首先试发中州币,继而在豫西一、三、七分区普遍发行。
中州币从1948年6月1日正式发行,到1949年12月底停止流通。期间,中州币与法币进行了激烈的货币斗争。
“据说有一卖馍小贩,一锅馍卖完,按钱说赚了十几万法币,按物说赔了半锅馍。国民党的法币如废纸一般不值钱。”王戈锋介绍。
中州币在发行初期的基本方针是“利用银元、依托冀钞、排除法币、推动本币”。1948年6月中州币开始发行,200元兑换1银元,很快取得了信誉,占领了市场。国民党中央银行于1948年8月19日实行货币改革,600万元法币兑换1银元,到11月1日市场上已经是3000万法币兑换1银元。而中州币的信誉则不断提高,币值基本稳定。
王戈锋告诉记者,当时公营经济很薄弱,工商和银行部门都试图办自己的商店。中州农民银行通过商店,用中州币收购货物。一方面供应市场,调节物价,另一方面再大量收回中州币,使中州币在群众中建立了信用。
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州币战胜了蒋币,占领货币市场后为解放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当时中原集中了几十万大军,后勤保障供应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州农民银行。
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邓子恢向中央报告:“中州币发行问题,这是我主力下半年的主要依靠。今年下半年(1948年)经费60%及明年单衣靠发行,明年上半年预算还有半数靠发行来解决。如果没有这一着,全年的经费将不堪设想。”
在支持解放战争的同时,中州农民银行还积极向群众发放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生产。
据《洛阳地区金融志》记载:1948年9月,三川匪首弃寨逃脱,栾川解放。10月,陕南一分区中州农民银行在栾川县三川区发放了线麻预购订金贷款144万元中州币。线麻成熟收剥后,用麻36万斤还了预购订金贷款。这不仅给三川麻农提供了生产资金,也给麻农提供了销路。这是中州农民银行在洛阳地区第一次向群众发放贷款。“枪杆子”与“钱袋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12月,洛阳市东大街306号院正式改换门牌,中州农民银行洛阳支行牌子取消,只挂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一个牌子。1985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与工商银行分设,这个见证了洛阳金融业成长的小院划归工商银行洛阳分行所有。
斗转星移,曾在新安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两个红色银行,历经了烽火岁月,见证了沧桑巨变,早已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金融实践经验和红色金融精神。
红色金融守护者
王戈锋:三张老照片背后的洛阳金融故事
人物档案
王戈锋,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分行退休干部,中国人民银行文联河南分会原副主席、河南省人民银行系统文学创作协会首任主席,洛阳市金融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抢救发掘红色金融资源,是与时间赛跑,耽误不得。”这是王戈锋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分行党委组建红色金融基因传承小组,王戈锋任组长,发掘红色金融资源,寻觅河洛大地金融足迹。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王戈锋多次提到三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三张照片拍摄于不同历史时期,记录了老一辈金融从业者的峥嵘岁月,见证了洛阳这片红色金融热土的沧桑巨变。
第一张照片:庆祝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全体同志在如今洛阳老城东大街306号小院里留下纪念照。
这张照片正中间,身着军装的是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副经理、洛阳市人民银行首任行长王泉。正前方卧倒在地手握机枪的年轻人,是王泉的警卫、通信员蔺新选。三十年后,蔺新选成为王戈锋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任老师。
“当时穿军装的应该是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随大军进驻洛阳的同志。”王戈锋告诉记者,1947年9月,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开辟革命根据地。王泉带领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的同志们积极开展对敌金融工作,用大量蒋币到蒋管区收购人民解放军所需的棉花、布匹、粮食、汽油等有用物资。既把掌握的蒋币推到蒋管区促其通货膨胀,又为我军收购了所需物资,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
第二张照片:关于两个红色银行
1999年9月15日,6位老人在洛阳市王城公园拍摄了一张合影。
照片题记是:一九四七年在新安县成立“冀南银行太岳区第五分行”,一九四八年四月五日洛阳解放,随大军进驻洛阳建立机构的部分同志合影。
当时,王泉带领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的同志们为部队提供冀南币,叫冀钞,也是军用流通券。在豫西,部队打仗走到哪里,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为军需提供支持的金融服务就跟到哪里。
1948年4月初,王泉带领部分同志从古村出发,到洛阳建立银行机构。1948年6月,中州农民银行洛阳支行在如今老城东大街306号院成立。留守在古村的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完成自身使命后归入历史长河。
冀南银行、中州农民银行虽在洛阳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在洛阳乃至河南金融发展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照片对冀南银行太岳区五分行的存在进行了印证,同时也启发我推动开展‘致敬新中国洛阳金融业奠基者’采风活动。”王戈锋告诉记者,随着采风活动的深入,红色金融基因传承小组寻访了多位老一辈的金融工作者,从他们口中获取更多关于黄河岸边红色金融故事,为发掘红色金融资源提供了更多线索。
第三张照片:老一辈金融从业者相聚
2004年9月2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王泉和他在世的部分老战友、老同事相聚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分行,并留下珍贵合影。
“拍摄这幅照片时我也在场。55年过去,当年那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看到他们在老城东大街306号院相聚,讲述烽火岁月里金融故事,我内心十分感慨。”王戈锋说。
三张老照片述说着洛阳金融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革命斗争的金融实践中塑造形成的红色金融文化,是金融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红色金融遗迹逐渐消逝于尘埃,很多亲历者也慢慢离开人世,曾经的红色金融故事被越来越多人遗忘。
庆幸的是,还有像王戈锋这样赤诚的红色金融发掘者、守护者,为遗址的保护和历史的挖掘全力奔走,让曾经的红色金融故事得以再现,使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红色印记不被磨灭。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