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下,河南省正通过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以水润城、以水兴业”。连日来,大河财立方记者多方探访,从生态修复到水资源调配,再到灌溉体系建设,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在河南大地蓬勃开展,不断丰富与拓展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修复:黄河故道湿地成为“鸟类天堂”
刚刚入秋,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携雏鸟游弋、觅食,成为一道灵动的风景线。作为全球数量极少的“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的栖息选择无疑是对此地水域和生态的高度认可。5年前,这里还近乎干涸。
近年来,河南省实施了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项目,通过“退耕还湿”“退塘还湿”等措施,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内已监测到183种鸟类,数量激增至8万余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37种。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如投放鱼类、种植水生植物等,不仅修复了鸟类栖息环境,也逐步恢复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我们正在对黄河故道上任庄水库下游的林七水库进行清淤疏浚,计划年底前完成1000万立方米土方的清淤量,占林七水库总清淤计划的50%。逐步恢复原生动物多样性,最终展现百鸟翔集、生态多样的黄河故道风貌。”据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项目中的三座水库清淤扩容施工完成后,水库可调节引黄水量2.6亿立方米。
水资源调配:构建豫北水网新格局
向西延伸200多公里的武陟县北郭乡方陵村,黄河左岸的沁河正静静流淌,滋养着两岸的丰饶农田。
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工程不仅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还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战略的首批推进重任,并已纳入“十四五”规划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中。
今年6月,作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穿沁隧洞成功贯通,全长2651.8米。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建设涉及洛阳、焦作、新乡等3个市,包括孟津区(原吉利区)、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卫辉市、延津县等6县(市、区)。工程等别为Ⅰ等,布置各类渠系13条,总长202.09公里,新改建建筑物570座,初设批复总投资50.13亿元。
“力争在10月份主体完工具备试通水条件。”项目负责人表示,该工程建成后,年引黄总量2.13亿立方米,新发展灌溉面积31.18万亩,为下游武嘉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及大功灌区补水面积共计140.1万亩。
灌溉体系完善: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023年12月,距离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西侧约70公里处,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试通水启动。随着一声令下,小浪底水库的黄河水,经总干渠1号、2号、3号节制闸,奔腾62.78公里,顺利抵达蔡湾调蓄池。据公开信息,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年设计引黄水量2.39亿立方米。
至此,北岸人民“守着黄河没水吃”的困境已成为历史。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在工程试通水仪式上表示:“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可与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形成豫北骨干水网,构建黄河北岸清水走廊。”该项目的投入运营,将有效解决灌区农业灌溉及城乡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对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灌溉体系的完善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小浪底北岸灌区,坐落于小浪底水利枢纽下游,位于黄河左岸支流沁河与黄河干流交汇的三角地带,这里土地肥沃,光热条件优越,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间分布不均,加之引蓄水条件有限,灌溉保障能力相对较低,使得干旱年份农业用水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小浪底北岸地区如济源示范区、沁阳市和孟州市等地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为了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作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配套工程,小浪底北岸灌区列入国家1000亿斤粮食增产能力规划项目,应声开建。
以水润城兴百业,河南的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正酣。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水利跑出加速度。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