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 文 马腾飞 李博 摄影】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的出海浪潮,尤其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增长迅猛。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产品又该如何出海?
9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中欧地理标志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本届论坛期间,国内外大V、专家齐聚一堂,在主旨演讲、圆桌对话以及专题讲座等环节,畅谈地标产品出海、产业培育等话题。
品牌、渠道成为出海关键词
什么是地标产品?地标产品全称地理标志产品,即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比如来自河南的西峡香菇、香花辣椒、灵宝苹果等土特产,都属于官方认定的地标产品。
2020年9月14日,中欧双方签署《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以下简称《协定》),这一协定于2021年3月1日生效。随着《协定》生效,我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正式获得欧盟保护。
本届论坛召开正值《协定》签署4周年之际。9月13日下午,本届论坛举行“《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中国产品如何走进欧盟国家市场”圆桌对话。
作为首位发言的对话嘉宾,法国人杜波是国内外社交媒体大V,他的幽默风趣深受网友喜爱。实际上,杜波还有贸易商的背景,他通过自身在华求学、创业经历,向与会观众强调了品牌的重要性。
杜波回忆,早期创业他做红酒贸易,当时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告诉中国消费者、法国酒庄“我是谁”,其实就是信任度,多次达成交易让双方满意,这样就能逐渐产生品牌效应,市场自然就能打开。
目前,国内地标产品以农产品为主,出海渠道是部分企业较为关注的方面。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认为,地标产品要和餐饮业结合起来,携手走向世界。他建议,地标产品要利用好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在这个平台上做好地标产品的推介。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正在加强地标产品的展示和推广。中豫港务集团郑州陆港公司党委书记陈晗在本届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中豫港务集团正充分发挥优势资源,谋划在现有陆港园区建设河南地理标志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同时将积极探索“地理标志+”发展模式。
地标产品需要持续教育市场
对地标产品而言,培育品牌、完善渠道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这样持续教育市场的过程,更像是在培育IP。
圆桌对话期间,佳醒亚香槟公司中国区运营总监赵博宇分享了某香槟产品在国内进行品牌运营、寻找客户群体等经历。他认为,教育市场是从0到100,要坚持去做,教育市场既要讲好产品自身的故事,也要尝试以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帮助消费者具备足够的专业度。
不过,正如杜波早期做红酒贸易那样,国内地标产品在欧洲的品牌、渠道工作仍需加强。本届论坛期间,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敬武发现,在欧洲国家百姓日常生活中,国内地标产品并不缺乏应用场景,却鲜有国内地标产品的身影。
“我在欧洲工作过很多年,但是在欧洲能接触到的中国地标产品不多,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宣传不到位,或者相关产品的工作做不到位,这点我们是要努力的。”宋敬武说,以大蒜为例,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欧洲国家,在他们的饮食里,大蒜必不可少,怎样让国内地标产品大蒜走进欧洲市场,值得好好研究。
邢颖认为,地标产品不仅是单一的产品,还带有文化属性,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对地标产品的传播、推介,地标产品跟美食的结合,既能通过食材溯源丰富美食文化,也能提升地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地标产品产业生态亟待培育
本届论坛开幕式现场,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爱尔兰前总理埃亨、欧洲议会前议员吉利、法国驻华大使馆总领事华继永、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以及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都认为,通过推动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可以促进中欧经贸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与欧盟地标产品相比,国内地标产品的产业生态亟待培育。
宋敬武表示,中欧地标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地标产品以土特产、初级农产品为主,大量的欧洲地标产品则是制成品,比如奶酪、葡萄酒、火腿等,附加值更高。而且欧洲地标产品直接就在乡村原产地加工而成,因此中国要加大在此方面的借鉴和探索,要推动地标产品的深加工、三产融合。“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宋敬武说。
南阳市淅川县香花镇辣椒客商周志明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香花辣椒跻身首批《协定》保护产品以来,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希望政府重视香花辣椒在本地的产业培育。
本届论坛专题讲座期间,法国外贸顾问、虹桥法企中心主任邢国樑介绍,法国地标产品主要由大量的小微企业来经营运作,它们会把地标产品做精做细、而非大而全,在法国相关法律的保护下,地标产品从原产地到加工制造再到流通,每个环节都会有严格的标准。
邢国樑建议,我国要注意地标产品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的完善,地标产品要注意组织管理和市场运作,每个地标产品都能够建立起相应的产业生态。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