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非遗技艺助民营博物馆年营收超7000万
大河财立方
2024-08-16 08:56:53
投资运营该博物馆的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届“河南文化企业三十强”和洛阳工业旅游标准化示范基地。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程帅星 文 朱哲 摄影】8月15日,大河财立方记者参加“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线下采风活动,首站来到洛阳牡丹瓷博物馆。该博物馆主要开展牡丹瓷与牡丹文化相关藏品的保护、研究、开发、展示和交流,其工艺生产线与博物馆展品都对外开放,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顾客前来参观、体验、消费。

投资运营该博物馆的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届“河南文化企业三十强”和洛阳工业旅游标准化示范基地。据介绍,该公司凭借省级非遗“唐白瓷烧制技艺”,打造出文创、日用等六大系列产品,近年来每年营收可达7000至8000万元。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化利用,并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

做一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花”当国礼

在洛阳,李学武牡丹瓷可谓大名鼎鼎。李学武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中原大工匠”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些荣誉的获得都缘于他数十年研究、实践陶瓷艺术,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2013年以来,李学武牡丹瓷被作为“国礼”先后被赠送给了百余个国家领导人,受到广泛好评。李学武创作的“出水芙蓉”“独占春日”“牡丹四品”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类、陶瓷类大奖。据介绍,李学武牡丹瓷目前拥有各项发明专利一百余个,以他创办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当地甚至形成了洛阳牡丹瓷文创产业链。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该公司的牡丹瓷生产车间看到,数十名工人分别从手绘、拼花、浮雕、镂空等多个技艺流程入手,再现一朵朵“永不凋谢的牡丹花”。据悉,这里集生产、展示、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能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以研学为例,洛阳牡丹瓷博物馆建立了“瓷文化体验基地”,开展了观、讲、学、做等一系列沉浸式研学活动。自研学基地成立以来,共接待中外各类研学团体上千个,累计研学人次达数万之多。这里还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学机构达成长期合作,是上述高校的实习实践基地。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目前每周都有至少三个团队到此研学。

非遗活化利用,

企业收入节节攀升

在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非遗技艺被转化成陈设艺术、家装艺术、饰品艺术、日用艺术、特别定制、城市艺术六大系列,共上千个品种,并行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社丽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公司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点之外,今年还在香港开了分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每年的营收在7000万元至8000万元左右,并且一直在平稳增长。”贾社丽说。

据介绍,随着近年来文旅热火越烧越旺、洛阳“汉服热”不断升温,陶瓷饰品系列销量越来越高,如陶瓷发簪,成为“爆款”单品。这还得益于该系列体积小、方便邮寄,也因为它们价格从近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给消费者提供了选择空间。

此外,洛阳牡丹瓷股份有限公司带动了约200人就业,还持续多年接纳聋哑人就业,被洛阳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和“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河南日报社等多家单位主办。8月15日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启动后,百余名中央及河南媒体、网络平台、中外自媒体达人等将分赴洛阳、三门峡、南阳、漯河、许昌、安阳、商丘、开封等地开展采访体验活动,共同开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探源”之旅。

责编:陶纪燕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