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费用5.5元!共享单车也要骑不起了?
大河财立方
2024-07-30 18:26:24
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1.5元只能骑10分钟的共享单车了,骑一个小时共享单车,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薇 文图】共享单车又双叒悄悄涨价!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1.5元只能骑10分钟的共享单车了,骑一个小时共享单车,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

虽然是“百车大战”的幸存者,但这些年哈啰、美团、青桔单车并没有摆脱盈利能力低的压力。依靠多年积攒下来的用户习惯,涨价已经成为共享单车企业调整用户消费方式的手段:共享单车刚需用户,要么通过购买月卡,为公司提供稳定收入;要么转化为盈利能力更好的共享电单车的用户,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共享单车又双叒悄悄涨价

近日,哈啰单车、青桔单车等调整了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的骑行价格。收费标准由工作日的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周末节假日起步费也由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之后每15分钟依然收费1元。调整后,1小时的骑行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

虽然郑州尚未跟进此次价格调整,但从目前调价的基本为省会城市来看,郑州未来也有跟进的可能。

这已经不是共享单车第一次调价。从2021年开始,共享单车涨价逐步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单次骑行价格调整,月卡、季卡价格也进行了多次调整。

价格调整的方式,也从全国性调价,逐渐转变为地域性调价、分时段调价。以郑州为例,目前节假日、工作日的骑行价格是有差异的。

共享单车企业似感觉到了涨价带来的压力,涨价也从之前的提前公示变成了悄然调价。此次武汉等地的价格调整其实从6月8日就开始了,被媒体大面积关注已经到了7月底,而很多消费者直到现在也并没有关注到价格变化。

价格调整次数不少,涨价的理由却万年不变,共享单车厂商不约而同地解释为“成本上涨”:“行业普遍的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增长”“由于硬件和维护成本的增加”等几乎成为共享单车企业价格调整时的统一理由。

赢了对手,环境却变了

不过,对于共享单车企业的这种说法,大多数网友并不认同。近两年自行车生产行业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人工成本都没出现显著的上涨,物联网定位早已成为行业标配。在网友看来,共享单车硬件成本上涨的说法似乎找不到太多支持的理由。

因此,更多人愿意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共享单车的做法就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恶习:先烧钱竞争,拿下市场后再涨价收割用户。

遥想当年,各家杀入共享单车市场,为了拉新用户、狙击对手,最初1元钱就能骑两个小时,为了吸引用户,甚至推出“红包车”,骑车不仅不要钱,还能赚红包。

共享单车行业的“百车大战”不仅以哈啰、美团、青桔三家胜出告终,更重要的是其确实培养了消费习惯:对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共享单车确实已经成为每天出行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单车的价格也被人们拿来与公交、地铁类比。

但真到了“收割用户”的阶段,共享单车的生存环境已与前几年迥异:以郑州为例,早在2020年共享单车的保有量就从此前的三四十万辆压缩到了18万辆,靠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城市管理者这些年也加大了对共享单车企业的行业监督,强制企业达到全过程数字可视化管理、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等高标准,并建立起常态化考核机制。

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的母公司基本不愿再烧钱输血,共享单车企业就不能不正视其成本问题,努力实现盈亏平衡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涨价成了一种筛选手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啰、美团、青桔不约而同地放弃低价策略,有意识通过价格激励机制,寻求生存空间。

尽管单次骑行价格多次上涨,但共享单车企业的月卡、季卡、年卡,无论是涨幅还是平均价格都低于单次骑行。以郑州为例,目前哈啰、美团、青桔三家月卡价格从16.8元到20元不等,平均每天的价格不到1元钱,对于每天上下班都要骑行的用户,直接购卡并不会出现价格比公交地铁高出很多的情况。

“共享单车目前已经处于存量竞争时代,单次骑行与月卡的价差,就是鼓励长期用户和骑行次数较多的用户从单次骑行转向购买月卡、季卡,锁定存量用户。”一位共享单车运营人员说,对公司来说,这也将原本波动较大的单次收入转化为更稳定的月度收入,稳住基本盘、降低未来经营风险。

而被消费者吐槽最多的骑单车半小时,价格超过了同距离的公交、地铁,其实也是共享单车企业的定价策略:有意通过涨价将长距离订单引入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以缩短用户的单次骑行时间。对共享单车企业来说既保障了收入,也可以延长单车使用寿命,实现增效降本。

在共享单车与共享电单车都有运营的城市,共享单车价格的上调,也是有意将用户引入效益更好的共享电单车业务。

此次调价之后,共享单车不到30分钟价格为2.5元,骑行距离只有3至6公里,但共享电单车同样时间价格差不多,骑行距离却可以达到5至10公里,消费者大概率会更愿意选择电单车。

相较共享单车更晚出现的共享电单车,没有经历过激烈的价格战,也没有骑行套餐卡的优惠,加上骑行轻松省力、速度快等优势,以更快的周转率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早在2020年,松果、哈啰等电单车业务已经实现盈利。

“目前新开城市做共享出行,一般都只做共享电单车;以前只有共享单车的城市,我们也会尽力引入电单车。”上述运营人士说。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