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筱: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 深改观察·立方大家谈
陈梦筱
2024-07-29 10:42:21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异逐步改善中仍待优化,需要通过城乡融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距问题,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

陈梦筱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异逐步改善中仍待优化

(一)中国城镇化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3年,‌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3%。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9个,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城镇化率分别为88.6%,91.30%,和85.48%(2005年起,北京、上海、天津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8%);2023年,中国仍有18个省自治区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或是农业大省。

(二)中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但差距仍明显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实际同比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实际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同比增长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9。

(三)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步增加但差距仍较大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实际同比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994元,实际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5元,实际同比增长9.2%。

(四)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异逐步改善中仍待优化

中国城乡发展区域差异比较突出。以河南为例,和全国相比,河南城乡发展与中国平均水平差异比较突出。首先,从城镇化率看,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比全国低4.12个百分点;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差距更大。其次,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23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9285元、11587元和1638元。河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1。再次,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看,2023年,河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1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57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5785元、7424元和1537元。

由此可见,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异逐步改善中仍待优化,需要通过城乡融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距问题,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

二、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撑

新型城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撑。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按中国人口总量计算,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拉动大概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以及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从而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不断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和支撑。

(二)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融合发展是以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从城乡人口、产业、人居、文化等要素的逐步融合,多维度有序呈现一体连续的空间特征。促进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口融合;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互补和升级,推动产业融合;改善农村和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带动人居环境融合;保护和传承城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和共享,助推文化融合;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实现公共服务融合。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尤其是重点推动城镇化率偏低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和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三)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有机融合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政策引导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聚集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以县城为载体,推动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依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制度设计,通过机制保障引导优质教育、养老、医疗资源有效向农村延伸。努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有机融合。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大量流动人口成为城镇常住人口,为城市建设贡献劳动和人力资本。但由于户籍差异的限制,非户籍人口不能享受到部分大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非户籍常住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及享受公共服务的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满足非户籍常住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释放流动人口红利,助力城乡融合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城乡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这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当前,有近5亿人生活在农村,当城镇化率达到70%时,仍将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乡村振兴,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与乡间互促互补、共建共享,通过城乡融合一体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总之,要发扬改革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跨越有形的空间分隔,破除无形的机制壁垒,形成城乡互动、有机融合,以人为本,以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推荐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