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朱哲 摄影】车站风雪夜,灾民逃荒。电影《焦裕禄》中让人揪心的一幕,也是写实的一幕。
兰考的车站,承载过离情别绪,见证过苦难,也亲历过振兴。
“念高中时,兰考站每天只有三四趟车停靠,主要往郑州、商丘、徐州等城市去。”卜刚记得,那时候到郑州只要8分钱,一趟4个小时。
2008年,卜刚从兰考火车站副站长任上退休。他生在兰考,长在兰考,工作在兰考。对站台上往来的人,有细致的观察。
20世纪90年代,兰考进入劳务输出时代,同一个车站,站台上虽然仍是“车站风雪夜”般黑压压的人,但神情和心态截然不同。
到了2019年春运,卜刚发起成立“焦桐老年服务队”,重新回到车站。“站台上的兰考人又不一样了。现在(指2019年)没了大包小包,一个旅行箱成了更多人的标配。”
说起兰考车站和兰考的变化,张继征也有发言权。1987年,他进入兰考站工作。后来,郑徐高铁开通,他又来到兰考南站,成为一名值班员。
他说,过去,因为贫困,兰考人要外出务工,“平常车站没什么人,一到春运,客车不够用,我们要用篷车来拉人。”
在他印象中,兰考通高铁后,不单单是假日才有大客流,每天来坐高铁的人络绎不绝。
2018年春运,记者采访张继征时,兰考南站日均发送旅客在1200~1500人次,最高约2500人次。
如今,这一数字超过了5300人次。
“现在满图跑有50多趟高铁,平常也将近50趟,比你6年前采访时多了10多趟车。”张继征说,每逢节假日,仍是“有客无票”。
车站和乘客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的缩影。
在张继征眼中,兰考,一个过去人人都想逃离的地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回归。
“以前,我也想着不能让孩子们留在这个穷地方,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去。现在,孩子们在兰考的事业越来越好了,没有人想离开这里。”他说。
日兰高铁的贯通,让他兴奋。
“我们车站将不再是一个中间站,而是两条高铁交会的枢纽站。”张继征说,方便旅客之外,这也意味着兰考一朝成了河南对接山东的“桥头堡”,他相信兰考的明天会更好。
采访结束,雨还在下。置身兰考南站站台上,南侧的连霍高速川流不息。向北望去,是繁荣的新城。向西,轨道尽头一段预留的铁轨格外醒目,未来它又会向哪儿延伸?
“我见证过兰考的普铁时代,也经历了向高铁时代跨越的历史时刻。将来,兰考南站会是啥样?兰考又会是啥样?”张继征说,想到这儿,他就觉得更有盼头了。
责编:陶纪燕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