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华北地区最大银号!同和裕档案史料出版,再现豫商兴衰故事
大河财立方
2024-06-06 22:25:13
在民国初期的中原大地上,诞生过这样一家银号。它的营业足迹“北伸平津,南延沪宁,东至新浦,西达成都、太原”,全国拥有分号等40余处,一度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银号、河南三大地方金融机构之一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文图】在民国初期的中原大地上,诞生过这样一家银号。它的营业足迹“北伸平津,南延沪宁,东至新浦,西达成都、太原”,全国拥有分号等40余处,一度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银号、河南三大地方金融机构之一。虽然它最终难逃湮灭于历史舞台的命运,但其故事,仍值得后人铭记与深思。

6月6日上午,同和裕历史与档案史料研讨会暨《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新书发布会在郑州举行。会上,《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正式发布,河南这一段尘封的近代金融史、豫商奋斗故事,也以档案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Users/peirong/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606201540/output_1.jpgoutput_1
《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新书发布会

新乡商人创办华北地区最大银号

新乡县姜家庄人王晏卿(1886年~1984年),出身商贾之家,少年时随父王清臣打理家中私产同和银楼。因常与商贩接触,耳濡目染而胸怀营商大志,成年之后即离家转赴本地道生长商号,以学徒身份历练屯粮放账、银钱汇兑等相关业务。

清末,道清铁路和京汉铁路先后通车,使卫河航运得以通达东西南北各大市场。新乡作为道清、京汉两线交汇处和卫河水运枢纽,成为豫北各县及晋东南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据《新乡市志》载,“晋东南的煤、铁,博爱的烟,沁阳的怀药,焦作的煤,荥阳的草编,原阳的大豆、花生、麻类、红花,西南乡的小麦,东南乡的棉花、红枣、辣椒等均在此装车装船运往各地;北来的海味、食盐、煤油、布匹,南来的文具、纸张、颜料、丝绸、食糖均在此集散,粮食、花行、油坊、磨坊、客栈比比皆是,农副产品、土产日杂、棉布棉纱、百货文具、食品医药、饮食服务行行俱全”。

1911年,发现商机的王晏卿离开道生长,次年即与赵安侯等人集资一万两千块银元,在新乡顺河沿街(今北关大街)成立同和裕银号。银号创办初期采用“低息放款,高息存款”经营模式,为当地工商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很快在新乡确立了金融垄断地位。

1915年到1933年间,同和裕银号先后在道口、开封、汉口、上海、天津等地设立分号,在许昌、临清、亳州、正阳等地设立办事处,在保定、哈尔滨、南京、晋城等地设立代办处,“北伸平津,南延沪宁,东至新浦,西达成都、太原”,共有分号等40余处,店员850余人。同和裕银号靠大量吸收军政界、工商界及私人存款,社会信誉日高,金融实力增强,从而建立了自己庞大的金融网络,甚至取得了民国政府赋予的发行纸币的资格,逐渐成为华北最大银号。凭着严格管理和诚信经营,同和裕的业务迅速扩展至工商业,兼有百货、洋布、染织厂、造纸厂、五金等工商企业105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发展二十余载,同和裕已成为集银号、综合性工商业为一体的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企业。

随着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钱庄、银号的管控。作为民营企业的同和裕在与官办银行、官僚资本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银号迅速扩张导致运营成本增大,加上银号社会化存款大量用于投资兴办工商业,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等,使同和裕发生了三次大的挤兑风潮。1933年10月,与河南农工银行、同和裕银号并称为河南金融三大支柱的信昌银号关闭,直接引起同和裕银号挤兑风波,尽管民国河南省政府出面予以维持,仍无力回天。1937年10月4日,同和裕银号被宣判破产。

汇编同和裕兴衰档案史料,再现豫商辉煌奋斗故事

知往鉴今,以启未来。为再现同和裕银号发展历程,完善河南乃至全国金融、工商业发展史的研究史料,由河南省档案馆编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

“河南省档案馆馆藏同和裕档案,分布于馆藏民国档案众多全宗中,有账单类、图表类、诉讼类等,能够相对完整地呈现同和裕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经营区域、业务范围、组织架构等,反映出民营企业在社会动荡中‘寓金融于商业,以商业固金融’,构建以工商业为基础的牢固金融阵地,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侵华背景下南京政府的金融改革和经济统制对传统金融业的深刻影响。”河南省档案馆馆长李修建在致辞中说。

“由于历史原因,大家对晋商、徽商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豫商,大家知道的比较少。这次对同和裕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发布,就是为广大读者揭开了近代豫商的神秘面纱,对河南近代工商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继承和发扬豫商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董中山在致辞中表示。

WechatIMG1
同和裕历史与档案史料研讨会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赵士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唐金培、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苏全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郭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广军、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守谦、原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王戈峰等列席专家学者,也对《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的出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对同和裕档案史料,从史学研究、工商管理、红色金融文化传承、人物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进行论述,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和裕档案史料汇编》选题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时代价值。河南省档案馆对馆藏同和裕档案的挖掘、整理、编辑、出版,不仅为河南工商业历史、金融史研究提供了具体、鲜活的、原汁原味的档案史料,而且对今天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河南省档案馆将以此次发布会和研讨会为契机,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继续做好散存于其他档案馆以及社会上同和裕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同和裕专题数据库,吸引更多学者关注、研究、深度开发同和裕档案,赓续河南工商业、金融文化,持续深化同和裕档案史料研究。”河南省档案馆副馆长李宝玲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推荐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