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贾永标 杭州报道】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多样化养老需求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开始凸显。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体系、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成为业内重要的研究课题。
5月27日,“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现场,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范华,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探讨。
个人养老账户缴存额相对较低,
要进一步进行制度优化
在周延礼看来,养老金融的发展,正是改善保险服务的有利契机。自2022年末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难点和痛点。
首先是养老保险产品同质化。“在养老保险产品中,不同公司的很多产品不仅名称上相似、相近,保障内容和思路上也基本一致,缺乏明显的有区别、有特色、有针对性、精准的养老保险设计,多数养老保险产品还是按照传统商业保险产品来设计,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快改进。”周延礼提到。
其次是个人养老账户缴存额相对较低。周延礼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整体发展仍是不及预期。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00多万开户的人群,只有三成左右完成了账户缴费。所以保险机构、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此项工作,做好精准服务、提高水平。
最后是养老保险市场的认知度不高。目前公众对养老金融的认识普遍不足,缺乏对养老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信任。
“下一步要做好养老金融的发展,提高认识,完善第三支柱,我们要把发展养老金融作为重要抓手。”周延礼表示,一要推动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与服务的多样化;二要提升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水平,养老保险可作为耐心资本,提高投资能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三要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提高制度的影响力。
应协同发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项事业
董克用认为,未来几十年,我国将经历“赶欧超美”的老龄化进程。银发时代对我国经济提出了全新挑战。
资金端,目前我国养老金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积累性养老金发展不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已经停留在保基本的水平上,居民需要丰富养老储备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养老生活。服务端,目前养老服务体系高度依赖公共部门福利性养老设施服务,供给不充分且难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产业端,由于养老产业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养老产业的融资与投资对接难度较大,优质养老产业供给不足。
“根据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养老金融发展应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方面。”董克用说,养老金金融应继续完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扩大第二支柱养老金覆盖面,完善第三支柱养老金政策;养老服务金融要求优化居民财富管理,真正实现多元资产为养老所用;养老产业金融要立足于市场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力量,多渠道结合社会资本,发挥政府政策性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助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居民未来养老需求。
鼓励以二、三支柱养老金为代表的“耐心资本”进行长线投资
范华则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初步想法和具体建议。
首先,在养老金体系建设层面,通过引导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协同发展,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建议引入默认、匹配机制,扩大养老金覆盖范围。
“在账户使用上,建议借鉴美国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账户的管理实践,打破企业年金账户与个人养老金账户之间的壁垒,允许两个账户之间资金划转、税优共享。引入自动加入和匹配机制,是指企业有法律义务把满足一定条件的员工‘自动加入’到一个企业养老金计划中。”范华说,还应重点激励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对于现在未纳入第二、第三支柱的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群,建议简化企业年金的设立门槛。针对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存在的力度不足、提取条件严格等问题,建议国家提升税优力度以及优化提取条件,在目前每年1.2万元的基础上,适时动态提高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上限,同时放宽个人养老金领取条件。
其次,当前整体的低利率环境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带来较为严峻的考验,建议放开养老金跨境投资,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捕捉海外的高收益机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构建与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加强投资者教育,建立养老金融市场化导向的运作模式。“关注养老金体系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之间互为促进的关系,鼓励以二、三支柱养老金为代表的‘耐心资本’进行长线投资,利用养老资金的长期性、稳定性特点承担短期波动来换取更好的长期收益。”范华说。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