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贾永标 杭州报道】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同时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其中,数字金融既是压轴之作又被称为金融基石,在5月27日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现场,多位与会专家也就此展开了讨论,探寻数字金融如何助力金融强国。
数字金融是很多创新的出发点
“为什么要做数字金融?数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里的压轴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今天很多创新的出发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海洲表示,国内以前用过一个词叫“虚拟经济”,后来虚拟经济造成了不少的困惑,这个困惑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强调要“脱虚向实”。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数字金融的企业做得非常好,这里面讲到很多算力、算法,从数字金融来讲已经有些非常重要的企业成长起来了,还有很多新的企业、新的业态会成长起来。”在他看来,在今天数字货币的时代,实际上完全可以把SDR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做大,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另外世界银行虽然叫银行,世界银行是不能发货币的,世界银行也可以用SDR进行贷款,从全球政策层面来讲的话,数字SDR可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件事。
“从国内政策来讲,有一件事也值得我们关注,成立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局,这体现了数据数字的重要性。但这些要落地的话,落到经济层面,尤其落到金融层面的话,是有很多东西要做的。”黄海洲说,未来可能还是要依赖股权融资,要依赖资本市场来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加杠杆扩表这种方式,可能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题目。
金融业数字化走在社会前列
数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表示, 因为它会贯穿在前四篇“大文章”里面。数字化既包括产业、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同时也包括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两者缺一不可。
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囿于机构本身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的差距,小型金融机构与大金融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难以避免,并且呈现出持续扩大之势。如何弥合这样的数字鸿沟?张健华认为,要搭建好金融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这样能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便利,使它们同时搭上数字时代的快车。
在他看来,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包括支付清算网络、交易场所以及为交易提供服务的交易清算机构等,在数字金融领域,算力、算法以及数据等都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来看,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但在数据要素、金融科技外包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明确。
张健华认为,数字金融具备其本身的特点,持续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需要关注技术、监管、制度安排以及公共服务等问题。“例如,监管要求金融科技外包,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哪些是可以外包的?自主掌控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平衡金融安全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数据共享和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张健华补充道。
张健华还提到,当前金融机构从获客到风控、风险评估,再到贷后管理、贷后催收等各个环节,均可以全面实现线上化。但真正在最后的司法诉讼环节,受制于司法资源,未能实现线上化,这也对司法数字化转型提出要求。金融业数字化是走在前面的,但全社会的配套并没有跟上,司法只是其中之一。
数字化升级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跨境电商的增长,数字化和技术进程的发展,加速了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的数字化升级。在这些新的业态加持下,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全球商贸供给格局还将是以中国为主导。”连连国际联席CEO吕蔚嬿表示,作为四次产业迁移的受益者,中国在过去几年,在综合的生产要素的成本上积累了非常高的壁垒。
据介绍,连连数字是基于中国、布局全球的一家提供推动中国数字贸易快速安全发展的,提供基础服务设施的支付公司。从企业视角来看,他们关注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支付环节,还有企业的整个流通,包括物流、营销、开店整个流通环节。在这个流程当中,连连数字将结合本身资金流上基础的支付服务,包括收单、收款、汇兑、贸易申报等,嵌入在其中,一起助力中国产能出海,去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吕蔚嬿还提到,当前随着跨境电商增长、数字化和技术进程发展,加速了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的数字化升级,催生了新业态。原本作为基础服务的支付功能,完成了到“智付”的转变。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