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召开股东大会,回应猪周期、产能规划等热点话题
大河财立方
2024-05-23 11:30:42
在会议上,公司管理层针对股东们关注的企业创新举措、合成生物项目的进展、成本控制的具体目标以及猪周期对公司影响、产能规划等热点话题,作出了详尽回应。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5月22日下午,南阳,骄阳似火。在牧原股份总部,备受瞩目的股东大会如期举行。

牧原股份董事长兼总裁秦英林、副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曹治年、董事钱瑛、独立董事冯根福、首席财务官高曈、屠宰肉食业务负责人秦牧原、副总裁褚柯、监事鲁香莉、董事会秘书秦军以及证券部负责人毛劲仪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股东们也汇聚于此。

在会议上,公司管理层针对股东们关注的企业创新举措、合成生物项目的进展、成本控制的具体目标以及猪周期对公司影响、产能规划等热点话题,作出了详尽回应。

【谈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核心,多维度推动行业进步

在股东大会上,秦英林就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发表了深入见解。他认为,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涉及目标设定、业务深化、技术革新以及资源整合等多个维度。

秦英林提到,牧原股份自成立三十余年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与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必备项。“创新的实现源于四个方面的高度融合:目标确定的前瞻性、业务认知的深刻性、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广泛性,以及对现有社会资源整合的充分性。”

在目标层面,牧原股份始终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无论是养猪生产中的育种技术、健康管理,还是饲料营养研究,甚至到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公司都致力于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谈到业务层面时,秦英林坦言,尽管养猪行业已有漫长历史,但在如何更好地养殖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强调,对业务认知的深度是实现更好养殖成绩的关键。

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是牧原股份关注的重点。秦英林表示,公司对科技的认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通过引入先进科技,牧原股份正努力将传统的养猪行业转变为有科技成果支撑的现代产业。例如,公司利用智能化设备来监测猪的咳嗽声音和采食量变化,从而准确判断猪群的健康情况。

在资源整合方面,秦英林认为,整合应用资源的能力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他提到,生猪养殖行业曾多次面临疾病的挑战,如蓝耳病、伪狂犬和非洲猪瘟等。在这些挑战中,不同企业的应对能力差异显著,而那些表现出色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

【谈合成生物】

降低豆粕用量,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秦英林详细阐述了公司开展合成生物项目的原因。他表示,该项目的推进不仅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更是对国家在合成生物领域发展及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贡献。

秦英林首先指出,小品种氨基酸在饲料中的应用能显著降低养殖企业的豆粕用量。然而,由于小品种氨基酸的研发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较少,主要受限于其高成本和生产的不确定性。牧原股份决定投身这一领域,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图突破这些限制。

他进一步解释,牧原对合成氨基酸的研发投入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响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公司有望生产出更高效、更经济的氨基酸产品,从而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此外,秦英林还强调了牧原股份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方面的努力。他表示,通过利用发酵氨基酸来降低豆粕用量,不仅可以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做出实质性贡献。

据了解,牧原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近期,该公司与元素驱动(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的河南牧元安粮合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生产,其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产品的项目已落地南阳内乡县。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牧原股份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谈养殖成本】

多举措推进降本增效,希望在年底能降至13元/kg

股东大会上,高曈公布了牧原股份生猪养殖的成本目标及降本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公司如何通过多项措施,力求实现今年全年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4元/kg,并希望在年底能进一步降至13元/kg的目标。

高曈表示,与去年全年平均成本15元/kg相比,公司有信心通过原粮价格下降和养猪生产效率提升,实现2元/kg的成本下降空间。其中,原粮价格下降预计将贡献约1元/kg的成本降低,而养猪生产效率的提升则有望带来另外约1元/kg的降幅。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公司达到自非洲猪瘟以来最低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牧原股份还制定了以下重点工作:

首先,在疫病防控方面,公司将总结去年的防控经验,对包括非洲猪瘟在内的常见疾病进行全面、常态化的防控。通过优化硬件设备、加强人员管理,提升生猪的健康水平,从而改善生产指标,降低养殖成本。

其次,牧原股份将加大智能化设备的研发投入。公司的智能化装备基于生猪养殖的业务场景研发,旨在降低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让养猪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通过收集和分析采食量、温度、湿度、气体含量、猪病等数据信息,建立起智能养猪系统,推动装备的持续升级,实现养猪的标准化。

此外,人员管理也是降本增效的关键一环。虽然智能养猪、无人值守是未来的目标,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作用。因此,公司通过加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员工的识别与选拔,以及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人员能力。

最后,在创新方面,牧原股份将坚持在已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公司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对标学习,努力缩小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差距。通过持续挖掘每头猪的生长潜能,将研发创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员工可以落地执行的措施。

【谈周期】

新思维看待猪周期,强调成本领先与行业超额利润

秦英林就如何看待猪周期及行业新变化发表了独到见解。他强调,要用崭新的思维来看待行业周期,不能固守旧有认知,因为每一轮周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秦英林指出,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不应寄希望于通过周期上行来弥补因自身经营能力问题导致的亏损。相反,公司应持续通过管理和创新来获得成本领先优势,以确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他进一步解释,未来的盈利水平需要建立在成本领先所能获得的行业超额利润上,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猪价的涨跌上。这一观点体现了牧原股份对于行业周期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未来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牧原股份通过持续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秦英林还提到,行业的新变化也要求企业不断调整战略,适应市场需求。牧原股份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生产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谈产能规划】

公布未来产能规划,预计可达1亿头/年出栏规模

高曈在股东大会上透露了公司未来的产能规划,也展示了其在生猪养殖领域的雄心壮志。据悉,公司当前生猪养殖产能设计的规模为8000万头/年,但行业特性和公司战略规划显示,这一数字有望大幅增长。

高曈表示,生猪养殖行业的属性决定了生产上具有较大的弹性。随着公司生产成绩的持续改善、人员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及猪舍周转率的提升,已建设完成的猪场将足以支撑高达1亿头/年的出栏规模。

据了解,牧原股份今年的产能规模相比2023年预计将会有一定的增长。这一增长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公司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养殖效率,牧原股份确保了产能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

在资本开支方面,高曈指出,目前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支付已完工结算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产能增长和资本开支将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表明,牧原股份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更高效的资本运作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