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春旺】近日,随着银行年报密集披露,不少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2023年的业绩报告也陆续出炉,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以36亿元、20.72亿元的净利润遥遥领先,宁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增幅达676.92%。
净利增幅超600% 业绩分化明显
从已披露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年报看,在总资产方面,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稳居前三,均实现资产规模稳步增长。
据大河财立方记者统计,截至报告期末,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总资产分别为1764.21亿元、869.31亿元、742.99亿元、582.22亿元、496.39亿元、456.71 亿元、213.74亿元、130.90亿元、116.77亿元、73.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消费金融总资产缩水,同比减少6.41%。宁银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增长462.96%,总资产已远超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等机构。
在营业收入方面,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均破百亿元。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96.02亿元、兴业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12.30亿元、中邮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69.52亿元、哈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12.33亿元,增幅均在20%以内。而宁银消费金融营收18.02亿元,同比增长193.96%。
在净利润方面,除哈银消费金融未公告相关数据及仅开业半年的建信消费金融亏损,其他均实现盈利。其中净利润最高的分别为招联消费金融36亿元、兴业消费金融20.72亿元。净利润位居第二梯队的是杭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分别为8.02亿元、5.37亿元、5.22亿元、2.02亿元、1.71亿元、1.18亿元。
数据显示,兴业消费金融较上年同期24.9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6.89%,宁银消费金融相比2022年同期0.26亿元的净利润增幅达到676.92%。
消金机构要准确定位、差异化发展
从银行系消金公司年报数据看,各公司在总资产、营收及利润等多个维度形成明显分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内需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是85.5%,其中消费的贡献率是73.7%,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消费金融公司在此背景下如何良性发展?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痛点是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平稳发展,挑战在于平衡风险与发展、速度与质量、创新与规范等关系。特别是消费金融行业当前市场参与者很多,消费金融机构要想扩大规模,成本高、风险大。
董希淼建议,消费金融机构最终要回归初心,消费金融可以部分改变居民“流动性约束”,提高居民意愿和能力。当居民即期收入水平较低但预期收入较高时,居民就可以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增加即期收入,以平滑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水平。同时董希淼表示,消费信贷一定要适度,若过度放贷,不仅自身风险增加,居民债务负担也会加重。
从具体措施来看,消费金融各类机构要准确定位,要发挥特色和优势,差异化发展。银行有着资金成本较低、机构网点多等优势,应主要定位白领客户群体,用户对价格要求比较高,速度要求较弱;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中端客户,用户要求更便捷的体验,利率适中;底部机构要适度降低利率,规范发展。
董希淼认为,各类机构应借助金融科技,对用户精准识别,精准授信,要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用户。
此外,董希淼建议建立共债指数或者监测平台,改善征信系统相对滞后等问题。“在监管层面,建议支持压降资金成本,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在获客层面,推动流量成本以及支付成本持续下降。”董希淼说。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