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 徐兵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北京多家挂着“中国黄金”牌子的门店突然关门,消费者托管的价值不菲的黄金不翼而飞。
消费者与中国黄金集团沟通多次,后者回应为,跑路的是加盟店不是直营店,公司没有授权相关门店开展托管服务,没有法律依据支持由中国黄金集团直接承担消费者损失。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维权,品牌方这种简单回复,并未平息消费者的担忧。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中国黄金,是出于对品牌的信任。他们购买黄金、选择托管服务,看中的是“中国黄金”这块招牌。
经过大河财立方记者调查,“中国黄金北京概念店”的加盟商企业资料揭示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细节。资料显示,该店在12月27日正式通知消费者关店之前,其原本持股70%的大股东已于12月25日突然减资退出,导致原本的30%股东成为唯一的自然人股东。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在同一天内从1000万元大幅减少至300万元,这一变动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广泛猜测。
这也并非中国黄金首次遭遇此类问题。
早在2023年3月,就有投资者针对中国黄金杭州一家旗舰店关门后,消费者无法提取购买的金条的情况质疑。然而,中国黄金的回应仅仅是让消费者“咨询当地经销商”。根据中国黄金2022年的财报数据,其已开业的门店总数达到3642家,但其中直营店仅有105家,这意味着超过九成的门店都是以加盟的形式存在。
消费者唐先生提供的一份银行流水记录也引发了关注。记录显示,唐先生在2012年通过“中国黄金北京概念店”购买并托管金条时,其付款的账户名直接显示为“中国黄金”。这一信息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困惑,也进一步加剧他们对中国黄金品牌及其加盟店管理模式的质疑。
所以品牌方所说的,他们无权管理加盟店,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允许别人加盟,收取了加盟费,就应该对加盟店的经营行为负起监管责任。如果品牌方对加盟店放任自流,加盟制度形同虚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又从何谈起?
更何况,消费者在选择黄金托管服务时,很难区分直营店和加盟店。他们看到的是统一的品牌标识、相同的宣传资料,甚至付款账户名是品牌方的名字。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方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比如,品牌方在后续中,应加大对加盟店的管理力度,确保各店铺清晰标注其经营性质,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信息,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心里有本明白账。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黄金最新回应表示:公司已高度重视并已成立专项小组,积极推进该事件妥善处理。目前已经与相关方开展沟通,协商解决方案,减少对公司运营造成的影响。
针对近期发生的黄金门店关闭事件,监管部门亟需加强市场监管,以规范黄金市场的整体经营行为,从而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多地监管部门已相继发布非法集资风险提示,明确警告公众要警惕黄金托管模式可能存在的诈骗行为。
在进行黄金托管产品投资之前,消费者必须认真核实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合法的发行或代销资质,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从而确保自身财产的安全。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