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赖苏婷 文图 北京报道】辞旧迎新,北京热闹的街头传递着春节的烟火气。
龙年春节,北京庙会成为许多市民游玩的景点之一。庙会里有老北京的手艺,也有来自异国风情的特色产品。
无论来自哪种文化背景,在相聚的时刻都能给人带来节日的放松和愉快。
捏糖人、放风筝!过个传统老北京春节
庙会亦称“庙市”,是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到了明清时期,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市、娱乐、游戏和祈福等多重元素交织的综合性活动,人们不仅会前往寺庙或庙宇祈福,还会欣赏表演、品尝美食、购置年货等。在现代社会,赶庙会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今年北京热度最高的庙会之一是地坛庙会。从和平北里地铁口出来,在前往地坛庙会的路上,就可以看到一路上高高悬挂着的灯笼。
许多游客都是全家人结伴而行,各种老北京的特色吸引了许多游人的观赏。
在公园,许多孩童手持拨浪鼓和风筝,玩得不亦乐乎。
“风车制作是有季节的,夏天鼓、秋天架、冬天轮,小鼓用泥手工捏出来,大小不同,声音不同。老北京有一种说法,风车是财神爷的仪仗,能够祈福攘灾,红色的旗子更是添了些许年味。”庙会风车的传承人说。
地坛公园负责人表示,本次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传承经典、体验民俗为主要特色,吸引众多非遗传承人齐聚于此。泥人张、鸽哨、景泰蓝、毛猴、兔儿爷、皮影、北京蒙镶、剪纸、糖画、桃木神、内画、木板年画等非遗项目齐聚亮相,诸多传承人亲自坐镇,欢迎各位游客来地坛公园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把“非洲小动物”带回家过年吧
相比于北京传统的庙会,位于丰台区花乡奥莱的“洋庙会”则多了几分国际元素。
庙会门口,DJ播放着动感的音乐,舞台前的游客跟着节奏欢快地摇摆起来。
狐獴、猎豹、大象、长颈鹿,各种来自非洲大陆的动物造型的木雕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
“十几年前去津巴布韦工作的时候见过这些工艺品,看到突然想起在非洲工作的日子”一位中年客户饶有兴味地观赏着工艺品时说。
摊主是来自津巴布韦的马小如,她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这些都是非洲最常见的动物,原料是来自不同的木材,因为是由手工雕刻而成,所以每个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一名来自乌克兰的摊主Annette表示,自己是一名艺术家,摊位上摆放的这些都是她画的画。
在交谈的时候,一对北京中年夫妻刚好来到摊位,大哥用俄语很热情地跟Annette问好,大哥说自己90年代在俄罗斯留学,还记得一点俄语。Annette说,虽然她是乌克兰人但是也会讲俄语。大家因为一句简单的问候相视而笑,气氛和谐。
随后,Annette为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认识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摊主Anastasia,她出售的是自己缝制的俄罗斯十字绣。
“这些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每个图案都需要大概一周的时间缝制。”Anastasia说。她头上戴着美丽的花圈,吸引了一位顾客的眼光并请求一同合照。
有趣的是,Anastasia的丈夫是北京人,他一同陪着妻子参与这次的活动。
“平日里工作比较忙,假期刚好可以陪着她。十字绣是她最喜欢的爱好之一,她做得非常用心,春节刚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选择来到现场一起支持她。”Anastasia的丈夫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洋庙会”形式更加新颖,也在现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