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消息】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深化对金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能力和质效。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一方面,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占比稳步提升。2018 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目前,我国各项再贷款工具已实现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基本覆盖,将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合理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占比逐渐下降。过去几年,我国每年20 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占了很大比重。随着我国房地产发展模式重大转型、
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要更多注重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目前,我国
要减少对月度货币信贷高频数据的过度关注。我国贷款增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季节特征。从历年统计数据看,一季度尤其是 1 月新增贷款会多一些,4 月、7月、10 月则是贷款小月,这些季节性规律主要与银行内外部考核以及融资需求特征有关,要客观看待。比如,我国俗语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少经营主体都会追求“开门红”,大的项目一般也在年初开工建设,还有年初的春耕备耕,春节前的工资发放,这些都会有季节性影响。为应对疫情冲击,近几年宏观政策“靠前发力”,一季度贷款也进一步增多。应当看到,经济回升向好需要稳定、持续的信贷支持,关键是把握好“度”,平抑不正当竞争、“冲时点”等不合理的信贷投放,而不是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正常的季节规律,更好地促进信贷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匹配。
总体看,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合理评价金融支持的力度,要解决好“看什么”的问题。高质量发展阶段,评判经济发展不只是看经济增速,评判金融支持也不能“唯信贷增量”。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被合理满足;要多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要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
责编:任浩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