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
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
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彩的隋唐城“一夜鱼龙舞”、“星桥铁锁开”的盛唐幻夜,写满街鲜衣华裾的少年带你穿越千年的邀约,要写一口解乡愁的牛肉汤,写街边撸串的姑娘,写四月满城牡丹花香,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写日落斜阳青年匆忙……
汉魏文章半洛阳。自即日起,大河财立方联合洛阳市作家协会推出“洛阳作家写洛阳”专题,让我们随洛阳作家的文字一起神游洛阳城。
中华民族为传统的礼仪之邦。我国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结晶,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风俗习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到洛阳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这段史实不仅被记入典籍,还立碑于洛阳街巷,诏告于天下。
位于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大街东端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是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尹张汉书丹、洛阳县令郭朝鼎刻立的大型石碑,它记载了孔子曾经到洛阳求教周朝礼乐制度这一史实,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两大思想伟人在洛阳会面交谈的盛事。此碑矗立数百年而不朽,弥足珍贵。
碑文刻写得清清楚楚:“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用现在的话说,礼乐之“礼”其实就是规矩、规则,类似于今天的法律制度;礼乐之“乐”,则是舆论工具,以音乐、艺术的方式向社会传递规则,影响人们的思维,促使人们按照“礼”来办事。也就是《礼记》中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然而,如今在一些文字记载和口语表述中,常常出现“孔子入周问礼”、“孔子入周问礼碑”和“问礼”等习惯说法。在这些表述中,似乎重“问礼”,轻“问乐”,抑或忽视了“问乐”的要义。
一般而言,文字记载应与碑文昭示相同。查阅史书,东周都城洛邑(洛阳)曾经为“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地。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四子,是儒家推祟的圣人。周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殷,武王死后,又辅佐其子成王治理国家。史书载“周公制礼作乐”,就是指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依据周制,参酌殷礼,首先确立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又以天子为大宗,而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因与天子为叔伯、兄弟,便为小宗,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天子之下有诸侯,诸侯内部又有爵位等级之分,形成等级制度 ,产生出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礼仪制度。
据《仪礼》记载,周礼最初共有17项内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祭祀有隆重的仪式,出征有不同的乐舞。 在衣食住行所有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规范,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对应不同级别的标准。拿“去世”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不同身份就对应不同的说法,天子叫做“驾崩”,诸侯是“薨”,卿大夫称为“卒”,士死了叫做“不禄”,平民和奴隶那就叫“去世”。因此,周朝前期被后世赞誉为 “礼乐之邦”。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延续至今。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孔子不仅把“周”看作是礼乐的源头,而且当做礼乐的典范。有了“礼乐”才有道德,两者相辅相成。孔子考察“周”的目的就是要恢复礼乐秩序,重构道德规范。因此,孔子才有了到周礼的源头洛阳考察学习“先王之制”,考察了解西周、东周的礼乐规制的念头。
《史记·孔子世家》文献记载,东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得到鲁昭公送的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位小童,他趁机与南宫敬叔一道,由鲁(山东曲阜)千里迢迢适周(洛阳),“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周大夫)”。对此,唐朝韩愈也在《策问》一文中写到:“虽孔子,亦有师。问礼于老聃(老子),问乐于苌弘是也。”孔子在洛阳会见了老子,向老子请教了“持盈之道”,老子也向孔子谈到万物的生成化育等问题。孔子还游览考察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以及祭天地的社坛等,他对制定周朝礼乐制度的周公充满崇拜之情。
关于“乐”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史记·乐书》是这样解释的:“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音乐可以补充治道的缺陷,促进移风易俗、推进教化。周朝音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周朝对于音乐的重视程度,我们还可以从复建的王城公园韶乐台、周公庙博物馆壁画和礼乐堂编钟等略见一斑。孔子除了“问礼于老子”,还“问乐于苌弘”,向苌弘学习周朝乐理。
苌弘(约公元前565年—前492年),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他精于音律乐理,以才华闻名于诸侯,为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苌弘学识渊博,品行高尚。可谓“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
在谈到韶乐与武乐时,孔子问苌弘:“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对于苌弘的博学施教,孔子不仅赞赏,还称谢不已。孔子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在欣赏韶乐时,他沉醉于韶乐的优美旋律,高兴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历史上被称为“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如果说“礼”是规矩,那么“乐”就是润滑剂。有了“乐”,人们才能和谐地坐下来谈规矩,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礼”,紧接着由“乐”潜移默化引导人们遵守规则。孔子入周问礼乐,使他受益匪浅,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升华了思想,丰富了理论。孔子返回鲁国后,向他求学的人越来越多。
两千多年前的圣人会面交流,表面看是孔子向老子、苌弘求教,实际上是他们之间的思想交融、文化探讨,正像李白、杜甫在洛阳际会一样,孔子、老子两位圣人在洛阳相遇,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
位于洛阳瀍河区东关大街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留存记录了孔子入周问礼问乐这一历史事件,问礼乐碑是洛阳乃至河南罕见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笔者认为,除了妥善保护这一文化遗存之外,我们在用文字和语言传播这件历史事件上,也应准确完整地叙述——“孔子入周问礼乐”。
作者简介:王君超,笔名园艺,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瀍河区作协名誉主席。先后在省内外十余种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散文数百篇,并有多篇作品入选《洛阳文学典藏》《洛阳散文年选》等书籍,部分作品曾在省、市文学作品征文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责编:陶纪燕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