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智慧社区建设对策的思考 丨交通战略研究
大河财立方
2023-11-16 10:40:50
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程雨彤,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

编辑:程雨彤|校核:杨阳|审核:龙志刚

引言

智慧社区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与探索,我国智慧社区发展在建设理念、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基层治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逐步提高,智慧社区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运行模式。

一、智慧社区的内涵

智慧社区是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管理的新理念,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手段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推动传统社区转型升级、业态创新发展和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智慧社区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社区,主要是在于以新时代的人民生活需求为中心,依托科技手段来辅助社区治理,为居民、企业和管理监督部门带来全流程的数字化体验。从《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指南》中可以看出,智慧社区的建设离不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在内容体现上在于整合社区“政务”“商务”“服务”“家务”等资源于一体,构建社区数字化、智慧化业务场景。

通过发挥数字技术来激活数据价值,通过数据共享带动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改善居民的居住和出行体验,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升级社区商业、邻里交流、公共服务运营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市场化的社区商业,提升社区运行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社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社区发展优势

01政策优势

近年来,围绕打造智慧社区,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智慧社区建设规划文件,为建设和发展智慧社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智慧社区相关政策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众多的社区服务机构,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治理、生活服务及公共服务等服务内容。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指南》,是推动智慧社区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促进有效市场和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的重要尝试。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社区服务数字化建设,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逐步构建服务便捷、管理精细、设施智能、环境宜居、私密安全的智慧社区。2022年九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智慧社区的建设重点,并指出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同时对全面推进基层智慧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02环境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居民对于自身居住生活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的养老、住房、流动人口、便民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传统社区的治理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智慧社区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城市治理重心的下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和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通过有效加强社区基层单元的感知、分析、决策和预警能力,实现社区治理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精细型、智慧型转型。

03技术优势

随着我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企业、视频物联网企业等各类企业技术手段在智慧社区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加,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今,科技化和人性化已经成为社区管理和运营的亮点,以万科、绿城等地产为代表的企业纷纷抛出“智慧”、“互联网+”等概念,智慧社区的优势已逐步凸显。

04市场优势

智能社区建设并不是单一行业主导的项目建设产业,而是需要地产、物业企业统筹建设,科技企业提供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平台、智能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支持,运营商提供运营服务等全市场产业共同合作达成。智慧社区的建设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医疗、智慧物业、智能停车、智能快递、智能家具、智慧养老等多行业市场板块。各大型房产商、物业服务公司、网络设备提供商、以及新兴互联网运营公司,都开始涉足智慧社区领域,多方共赢的趋势为智慧社区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智慧社区发展困境

01制度困境

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在制度上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一是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在中央的指导下,一些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但智慧社区建设设计领域较多、范围较广,目前尚不能达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系统之间的规划有效衔接。二是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我国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能力、专业信息化人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智慧社区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指标体系,容易产生建设成效低和信息孤岛等现象。

02资源困境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财政资金、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网络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的支持。一方面,当前智慧社区的建设人才资源匮乏,缺少专业的运营和管理人才,传统社区管理对信息技术人才重视不足,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缺乏技术型和管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智慧社区的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智慧社区信息系统与社区资源、服务相对割裂,社区内的闲置资源和劳动力较难有效整合,导致社区资源未能得到最优分配。

03效能困境

智慧社区建设主要有政府、物业、居民三大主体,政府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主导者和监管部门,需要考虑项目收益和持续运营效果等因素,协调多个主体参与者;物业需要考量投入产出以及效益问题;居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智慧社区的主要服务对象,但大多数居民的参与意愿较低,关于智慧社区的了解有待深入。

智慧社区上下游

在智慧社区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房地产开发商、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服务方的参与,往往会出现主体责任不明晰的现象,导致智慧社区建设协同效果难以实现。如何在智慧社区建设中通过智能化手段完善智慧社区管理组织架构,实现多主体协同运作,是新时代基层智慧建设的一大难点和重点。

04运营困境

长效运营是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目前仍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部分项目往往因为欠缺实际需求和后期维护而造成资源浪费。由于目前业内没有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运营和盈利模式难以形成可复制学习的经验。通过市场化驱动、长效运营模式有效链接智慧社区运营的各个环节和服务模块,是智慧社区建设中亟需破解的难题。

四、智慧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

01突出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

第一,统筹整体规划。从全局视角对智慧社区建设进行规划,结合各个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出台指导性政策法规,为智慧社区治理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第二,聚集资源要素。在项目的引入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资源要素,实现功能协调和资源整合。在新时期新理念下,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充分打通城市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信息空间,实现更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内涵。

第三,构建智慧场景。社区的智慧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而更多的是智慧场景的构建。因此,以提升智慧社区治理效能为目的的智慧社区建设,要充分结合区域发展,完善顶层设计,提供更加完善可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方案,做到兼顾全局性、系统性、个性化和可操作性,使之相耦合。

02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第一,加强企业部门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与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等企业的合作。围绕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基础信息库、公共服务信息库、社区感知信息库,推动社区信息共享平台建成,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部门互联互通。

第二,提高数据治理能力。在社区官网、公众号等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党务政务、社区自治、日常管理、养老服务等服务类型,开展多元化应用体系建设。

第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发展政策。加强以新兴产业为依托,构建智慧社区发展新环境,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信息共享平台构建。

03创新社区运营模式,探索标准化建设模式

第一,完善智慧社区产业链。上游作为基础技术支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技术服务;中游为硬件设备、网络传输和各大平台服务,应广泛涉及到硬件设备、网络传输和平台服务等各个方面;下游为各社区应用最后达到终端政府、居民和企业,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其中包括智慧家园、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物业等方面。

智慧社区产业链示意图

第二,构建多元化运营模式。建立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合作关系,推动企业、政府等多方参与,保证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建立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带动企业合作创新便民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等新型社区服务方式,满足新时期居民饮食、居住、娱乐、出行的生活需求。创新社区应用场景,支持社区商业、服务业等业态的项目落地。

第三,探索长效运营模式。智慧社区的运营内容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投资运营等几个方面,需要准确定位当前智慧社区就政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创新商业模式,为社区运营提供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生活、政务、服务多景融合,最终实现城市的数字化持续发展建设和运营相伴相生的发展模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为原则,灵活选择投资与运作模式。总结智慧社区盈利回报机制特点,充分发挥增值利用服务、广告收益、可行性缺口补助、使用者付费、场地租赁收入、渠道收入等方式的作用。提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社区的持续运营能力。

智慧社区运营方案

第四,建立标准规范体系。通过构建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制定新时期智慧社区建设和服务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评价标准,为智慧社区标准化建设过程提出基础性、通用性的要求。在信息、安全、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撑保障,对智慧社区居民生活所需服务全过程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固化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实现对公共服务活动的精细化管理,为后期复制和推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智慧社区标准规范体系

04建设社区体制机制,提升社区建设协调性

第一,加强社区协同管理机制。将政府服务与物业管理、运营管理、社区服务通过平台融为一体,推动“分工明确,立体高效,精细韧性”的网格化治理和场景治理模式的发展。

第二,创新社区管理方式。采用分类分级的处置机制,形成社区内部治理“微循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公众参与积极性。社区居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最主要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通过吸引更多的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中,实现社区的多元参与、协同联动、共同治理。

智慧社区内部治理“微循环”

第三,优化智慧社区组织架构。纵向上构建覆盖省、市、区/县、街/镇、社区的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组织架构;横向上结合城管、社保、公安等公共部门与物流公司、商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私人部门,形成优势互补、内外互动的良好关系。

第四,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一方面,各部门需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的制度规范及信息管理制度,提高社区信息安全管理强度和民众的信息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完善保护个人信息与隐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

结语

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时期背景下,面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应做好顶层规划、坚持共建共享,创新智慧社区建设新举措,促进社区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分享至:
相关资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