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鑫】2023年11月13日至15日,第五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
作为高峰论坛的主题论坛之一,11月13日下午,以“质量为先 信用引领 共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汽车质量论坛在黄河迎宾馆举行。本场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新华通讯社、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联合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汽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汽车大国,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向上之势,活跃在全球汽车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品牌,擦亮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的名片。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据刘安民介绍,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今年1—9月,中国汽车出口达到338.8万辆,同比增长60%,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这一系列成就,无疑增添了我们汽车人的自豪和自信,但是,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我们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刘安民称。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刘安民认为,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变革,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与汽车产品加速融合,汽车产业面临全新的管理协同、法规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安全、标准共建等多维度发展问题。同时,在“走出去”过程中,还要面临各国市场认证标准不统一、非关税壁垒等诸多挑战。
新阶段下,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突破来自“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刘安民提出四方面建议:
第一,做好前瞻政策研究,引导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智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材料广泛应用,导致汽车产业管理边界拓展,管理协同需求提高,管理范围和难度在不断加大,需要统筹管理,稳妥推进。提前做好政策研究、预判,统筹,做好全链条安全风险防范。通过对前瞻性政策的研究(如沙盒监管、新能源安全体系等研究),可以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加强标准协同,推动创新发展。汽车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加速融合,政府、行业组织、机构、企业等需积极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动标准构建,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紧密联系,促进标准的互通互认。在对智能网联、氢能等新技术领域,应充分考虑创新技术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标准支持,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完善测评体系,保障产品质量。测评体系、规程的不断升级将会持续引领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考虑标准与产品功能开发时序性差异,科研机构、整车企业、第三方机构应联合制定共性测评体系和规程,逐步形成行业共识,设定科学严谨的测评指标,推动测评体系建设,促进汽车行业标准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四,全球化布局,支撑汽车出海。汽车全球化是高质量发展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汽车产业应打造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能力,提供汽车产品准入、试验、评价和认证等技术服务,助力中国汽车走向全球。目前,中国中检、中国汽研针对新能源汽车已推出了出海产品型式试验和认证服务,覆盖储能、充电桩、整车及零部件等全产业链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
“展望未来,在全球汽车产业快速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相关方需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刘安民表示。
责编:任浩鹏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