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 文图 北京报道】9月22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和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面呈现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健康状况,展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最新成就。
九大系统涵盖400余个底层指标
《报告》是继2021年和2022年以来的第三份年度报告,对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财立方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报告》基于仿生管理学和生命系统理论,综合评价了公司治理、外部监督、盈利能力、竞争态势、产品销售、价值再造、资产资本结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等九大系统,共计涵盖了400余个底层指标。
与前两年相比,《报告》在行业部分和地区部分增加了对行业和地区总量指标以及领先公司的介绍。行业部分新增关键维度指标的对比,以及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增加了可读性和深度,有助于全面分析行业和地区情况。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介绍,健康指数是对上市公司质量的量化呈现。健康指数较高的公司不仅在财务和治理方面表现出色,还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并拥有长期的发展潜力。
“这些公司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赢得市场认可,同时满足投资者、员工、社区等各方的期望,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程凤朝说,尤其是被评为健康指数百强公司的企业,更是各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在上述各方面表现出众。
资本市场开始产生三方循环效应
《报告》披露,自2022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底,A股公司数量增至5079家。注册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尽管面临新冠疫情反复、持续的“三重压力”等挑战,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仍然表现出韧性增长,不仅在创新方面领先,还积极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
程凤朝认为,这表明资本市场已经开始产生积极的产业、资本和科技循环效应,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结构和生态有了显著改善。其中1389家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数超过70,占总数的27.61%;而734家上市公司的健康指数低于60,占总数的14.59%。
以2022年营业收入为例,1000亿元以上的公司有88家,占比1.83%;500亿元~1000亿元之间的公司有88家,占比1.83%;收入小于50亿元的公司约占总数的75%。规模受限的公司很难增加研发投入,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资本市场仍需在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方向发力,优化存量重组。
程凤朝介绍,在过去,并购主要是指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但从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大型科技公司收购初创创新项目的情况下,而退市则主要是通过优化重组实现的。注册制下,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求的举措已是必然之举。
安徽省意外成为“黑马”
《报告》显示,从行业角度来看,有10个行业的综合健康指数高于全市场平均水平。在拥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的行业中,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最高的是交通运输(66.70)、公用事业(66.60)、国防军工(66.58)。而在同样数量级的行业中,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较低的是通信(65.57)、环保(65.81)、建筑装饰(65.89)。
在省份层面,剔除金融和地产领域后,4795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788家)、浙江省(632家)、江苏省(609家)、北京市(415家)、上海市(376家)、山东省(283家)等地,总数占比达到64.71%。
值得注意的是,就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而言,在拥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的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较高的是安徽省(67.30)、北京市(67.24)、四川省(66.85)、浙江省(66.67)、上海市(66.66)。
“这份报告的发布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状况和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程凤朝说,它也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并指明了需要加强的领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责编:任浩鹏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