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眉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
分季度看,二季度明显好于一季度,同比增长数据从4.5%上升至6.3%。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咋看有点高企,叫一些市场人士难以置信。其实,这一数据并不意外。其一,对比2022年相应周期,不难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特殊的季节性因素。其二,一些市场机构对于二季度增速预期甚至还略高。数据发布之前,多家机构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在7%左右。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对二季度GDP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6.97%,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上半年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而且,增速含金量高。这首先表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同比中。上半年5.5%的经济增长,无疑在全球范围内是属于较快的;其次,更表现在产业发展继续夯实,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重读一下前阶段引发市场舆论关注热潮的青年失业率。
在一个多月前,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就已经针对青年失业率作过专门的回应。新闻发言人表示,大家对青年人失业总量情况有些误解。总的来看,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但从总量看,16岁~24岁很多是在校学生未真正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而且,就业形势总体在改善。青年失业率显示的更多是结构性问题。
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较一季度继续回落。6月份,25岁~59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青年失业率为21.3%,比上月有所提高。因此,在上半年经济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再一次对青年失业率作了特别的回应。新闻发言人表示,从季节上、历史上来看,每到毕业季的时候,青年人失业率都会有所上升。一般来说,8月份以后,会逐步下降。此外,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促进政策,各地也在加紧抓实抓细政策落实。
青年就业自然需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像前阶段一些市场人士对于青年失业率确实有点过度解读,甚至存在着误读。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时,就强调了青年失业率本身有摩擦性失业的短期影响,是经济波动起伏的反映。但,就业质量和结构矛盾是在青年失业率之上,更为深远的问题。此外,如果按照国际标准,即将在调查周前4周内进行工作搜寻且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作为失业标准(我国相关涉及时长为12周),中国青年失业率将比现在低10%左右,比欧美等国家都要低。
其实,不仅仅统计时长有国别差异,就“青年失业率”这个指标自身而言,本是一个“年轻”的经济指标。而且,它在国际上更多是起源于大家对于社会稳定而非经济发展本身的关注。2000年左右,联合国曾出过一个报告,分析从1947年到1997年50年间的青年失业问题。研究发现,青年失业与非洲地区的社会动荡甚至战争都有关系。然而,至今,国际上仍并没有一个标准,说青年失业率达到何种程度,就会威胁到社会稳定。
7月11日,在“2023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上,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以相关研究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解释青年失业率高企的原因。王涵表示,从2018年之后,高校开始扩招。从此前的每年700万,到2018年的790万、2019年的820万、2020年的920万,带来将近400万新增大学生。这些人本该在前几年高中毕业之际,就分别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但是因为他们考取大学,2022年开始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又加之疫情防控政策,就极大可能集中在今年加入劳动力大军。如此大概做一个估算,相当于今年多增加了300万需要解决就业的大学生。王涵因此认为,今年凸显出来的青年失业率是滞后产生的就业压力,是周期现象。
总而言之,中国的青年失业率不能简单与其他国家做横向对比。一些市场人士简单地将青年失业率与宏观经济发展挂钩进行过度解读,更是有失偏颇。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