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赖苏婷 北京报道】中国恒大(3333.HK)披露的债务规模超出市场预期,此前业内普遍预估企业负债规模约2万亿元。
据最新消息,截至去年底,中国恒大总负债2.44万亿元,总资产1.84万亿元,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此外,2021年净亏损合计约6862.2亿元,2022年净亏损合计约1258.1亿元,两年亏损超8000亿元。
北京市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深圳电视台财经评论员陆晖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财报可知,中国恒大两年合计亏损超8000亿元,总负债2.4万亿元,在巨额负债面前,公司无法翻盘或已成定局。”
对于企业后续的发展,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认为:“首先应该继续楼市保交楼,修复老百姓的信心,促使中国恒大收回被抽调的资金,并通过出售房屋获取现金;其次,对于中国恒大剩余资产(恒大汽车等),可以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资产盘活;最后,假若走向了破产清算的程序,建议积极的引入外部投资机构,对中国恒大的资产进行并购,尽量降低企业破产导致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数据显示,中国恒大集团成立于2006年12月,董事长为许家印,持股比例达76.71%。风险信息显示,中国恒大集团名下存在多条司法案件、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超71亿元。
此外,恒大集团有限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名下均存在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风险信息,被执行金额分别为17.73亿、388.86亿。
负债规模庞大,总计超过2.4万亿元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恒大负债总额2.44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210.2亿元后为1.72万亿元,而手持流动现金再降至43.34亿元。
至于重大诉讼,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恒大标的金额3000万元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119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3953.96亿元。
此外,截至去年年底,中国恒大的流动及非流动借款分别约为人民币5871.23亿元及人民币252.68亿元,而现金总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限制性现金)约为人民币143.05亿元;净亏损约人民币1258.14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负债净额及流动负债净额分别约为人民币5990.74亿元及人民币6877.34亿元。
业务方面,去年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金额317亿元,按年大幅度缩减92%;合约销售面积390.4万平方米,大减94%;全年累计销售回款357.9亿元。截至去年底,包括完全竣工及在建的在售项目累计1241个。
独立核数师报告无法对中国恒大的综合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公司继续暂停证券买卖。
“可以看到,独立核数师对年报给出了‘无法发表意见’的表述,原因是‘对报表无法获取足够适当的审核凭证’,并且‘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可能无法在正常业务过程中变现资产和清偿债务’。从上述专业人士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国恒大或已失去持续经营和偿债能力,这也意味着后续债务重组困难将面临困难。假若中国恒大重组无望,公司将会进入破产程序(清盘),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的行业影响。”陆晖说。
去年频繁处置股权与项目“回血”
面对巨额负债,中国恒大在去年通过出售股权和项目等方式谋求生存空间。
去年2月25日,中国恒大于与光大信托和五矿信托签订合作协议,将集团4个项目的相关股权出售给对方,由信托机构将接管项目公司的运营管理,通过此次与信托机构的合作,恒大集团可收回在项目的部分前期投资款约人民币19.5亿元。
随后,3月,恒大集团与浙江省浙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以出售水晶城项目100%权益,总代价为人民币36.60亿元。
5月,恒大集团与浙建房地产及建工集团签订协议,以出售城市之光广场项目100%权益,总代价为人民币13.48亿元。
8月,恒大集团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签订解除协议,以退还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区谢村的体育设施地块及产业地块,包含四个部分地块土地使用权。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转让事项支付合计人民币55.20亿元出让金退库款至政府指定的专项监管账户。
11月,恒大集团与深圳市安和一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出售一块位于深圳市的商业地,总代价为人民币75.43亿元。
此外,中国恒大间接持有的一块位于香港元朗未开发的土地已被资产接管人以6.37亿美元(约为人民币45.68 亿元)出售。
以财报披露的项目计算,去年中国恒大通过资产处置取得的资金约 245 亿元,但相比于超过 2.4 万元的负债,仅仅进行资产处置难以填补负债漏洞。
境外债重组会议将于本月24日举行
如何处置境外债务,是当前债权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财报,中国恒大与部分债权人签订的三份重组支持协议,将于香港时间本月24日至25日期间,在香港高等法院及/或离岸法院召开聆讯,寻求颁令召开债权人协议安排会议以考虑及酌情批准重组有关重组协议安排。
据此前中国恒大公布的外债重组方案,中国恒大将已受协议安排约束的这部分债权人分为A组和C组,A组债权人是全部应计入索赔的债务,而C组债权人是基于“差额索偿”的债权人,即扣除非中国恒大债务部分。A组和C组债权人都有权就其待分配的可获偿金额的两种处理方式选择其一。
第一种方式是“置换成新票据”,即:债权人可以按其可获偿金额1:1的转换比例获得将由中国恒大发行的新票据,新票据期限为10—12年,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偿还。
第二种方式是“转换新票据+股权挂钩票据”,即:债权人可以选择将其可获偿金额转换为期限为5至9年的将由中国恒大发行的新票据;由5笔与恒大物业、恒大新能源汽车或中国恒大上市股票挂钩的股权挂钩票据构成的组合,挂钩方式包括由其担保、挂钩、可强制交换或可强制转换对应股票;或两者的组合。
上述协议预计于2023年10月1日生效,最后生效期限至2023年12月15日,但可依据各条款清单的条款延长。
此外,中国恒大表示,根据初步分析,在集团层面的清算中,对中国恒大的境外无担保债权人的预估回收预计约为人民币97.28亿元,预计回收率在2.05%~9.34%。
“中国恒大债务重组的结果至关重要。”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向记者表示:“首先,如果中国恒大债务重组未能成功,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甚至走向破产的边缘,届时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都是一个巨大冲击。若是重组成功,那么中国恒大也能向恢复正常经营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为其他出险房企提供借鉴。”
业内:保交楼解决前期债务,后续引入外部投资减少行业冲击
针对中国恒大当前的财务情况,多位业内人士对企业后续的发展表达了悲观的看法。
“中国恒大负债持续高基数增长,在前期是由于业务扩张和加杠杆所致,后期则因负债生息以及运营费用、新增销售负债、保交楼扩大负债等因素加剧了这一局面;当前企业金融借款和应付贸易账款负债占比较大,净资产为负,且还有清盘呈请以及债务重组要解决,某种层面来看,目前企业已经失去持续运营能力,是否有更多违约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依靠自身力量保交付进度已经难度极大。”IP GLOBAL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恒大目前已经失去持续经营能力,企业手中2.1亿平方米土地储备,和完全竣工及在建的在售项目,仍需要持续的投入,而无法直接带来现金流等有效资产。很显然靠中国恒大自身已经不能自救,未来中国恒大或许只能走向重整或者清算的结局,否则危机难以解除。即便企业顺利复牌,股价也会触底。”柏文喜说。
对于中国恒大后续债务的解决,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建议,首先应该继续楼市保交楼,修复老百姓的信心,促使中国恒大收回被抽调的资金,并通过出售房屋获取现金。其次,对于中国恒大剩余资产(恒大汽车等),可以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资产盘活。最后,假若走向了破产清算的程序,建议积极地引入外部投资机构,对中国恒大的资产进行并购,尽量降低中国恒大破产导致的风险的冲击。
业内认为,中国恒大能否走出危机,对行业影响意义重大。“中国恒大债务重组的结果至关重要,首先,如果中国恒大债务重组未能成功,那么中国恒大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甚至走向破产的边缘,届时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都是一个巨大冲击。若是重组成功,那么中国恒大也能向恢复正常经营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为其他出险房企提供借鉴。”陈霄说。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